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技术方法
    杨希飞, 胡高翔, 周阳, 黄攀, 张雄, 张飞伟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2): 99-10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701-00057
    目的 研究氨水法制备氢氧化铝佐剂时工艺中使用超滤替代透析工艺去除NH4+的可行性。 方法 取氨水法制备的氢氧化铝胶体溶液稀释并超滤至氨质量浓度低于0.04%,浓缩定量至起始体积;另取等体积氢氧化铝胶体溶液透析至氨含量质量浓度低于0.04%。超滤或透析后,收集氢氧化铝胶体溶液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及《预防用含铝佐剂疫苗技术指导原则》对2种工艺制备的佐剂进行外观、pH、铝含量、吸附率、沉降率、等电点、粒径大小及分布、X-射线衍射等质量指标检测。结果 超滤工艺制备的3批佐剂pH为4.63±0.04、铝含量为(4.963±0.027)mg/ml、平均粒径为(123.2±7.3) nm、粒径分布为(40~500) nm、等电点为10.9±0.1、回收率为 91.4%±0.5%;透析工艺制备的3批佐剂pH为4.86±0.25、铝含量为(4.959±0.340) mg/ml、平均粒径为(120.6±6.2) nm、粒径分布为(40~500) nm、等电点为10.9±0.4、回收率为91.5%±2.5%。2种工艺制备的氢氧化铝佐剂质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58~0.46,P值为0.251~0.918)。 结论 相较于透析工艺,采用超滤工艺制备的氢氧化铝佐剂所有质量指标未改变,且质量一致性更好。
  • 疫苗研究
    石岩, 刘晓凡, 刘军, 马希强, 陈刚, 张丽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1): 7-1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428-00037
    目的 探究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在高温保存和冻融后的病毒滴度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2022年生产的3批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于37 ℃放置0、7、9、11和14 d或-20 ℃-室温冻融0、1、2、3、4、5次,进行病毒滴度检测;选取2022年生产的5批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原液,于37 ℃放置0、3、5、7、9和11 d或-20 ℃-室温冻融0、1、2、3、4、5次,进行病毒滴度检测。结果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于37 ℃保存9 d时病毒滴度大于5.5 lgCCID50/ml;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原液于37 ℃保存9 d时病毒滴度不低于5.5 lgCCID50/ml;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5次冻融,病毒滴度不低于5.8 lgCCID50/ml;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原液5次冻融,病毒滴度不低于6.0 lgCCID50/ml;均符合质量标准。第1次冻融后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滴度明显降低,但不大于1 lg,后续4次反复冻融对滴度未产生明显影响。结论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在37 ℃最多可保存9 d,5次冻融后滴度仍符合质量标准。
  • 疫苗研究
    张豆, 郭长福, 明平刚, 解庭波, 喻刚, 乔建, 陈金华, 张义峰, 宰家敏, 陈筱亚, 任彬, 李月影, 胡超, 唐革, 谷怿恒, 袁波, 陈晓琦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1): 11-1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116-00008
    目的  研究国产细胞培养用球状微载体应用于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生产的可行性。方法  将进口与国产2种微载体置于40 L反应器中培养Vero细胞并接种EV71,对比2种微载体的细胞贴壁效率、细胞生长状况、培养病毒的抗原含量及病毒滴度的差异。结果  在40 L反应器培养阶段,2种微载体中细胞密度(t=1.05,P=0.354)、细胞的贴壁效率(t=1.65,P=0.173)以及种毒后96 h病毒滴度(t=0.39,P=0.732)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120 h时,国产微载体上的细胞数量为进口微载体的90.11%。种毒后96 h,国产微载体的抗原含量为进口微载体的89.41%。结论  综合对比结果及制造、运输成本,国产微载体具有应用于EV71灭活疫苗生产的可行性。
  • 综述
    随海田, 郭昱, 赵若颖, 苏锦锋, 舒祥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6): 368-37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504-00038
    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近年来,随着轮状病毒疫苗在全球的广泛使用,急性腹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目前已有6款轮状病毒疫苗批准上市,此外多种候选疫苗正处于研发阶段。此文对国内外轮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 疫苗研究
    梁婧, 刘佐兵, 田义超, 杨莹, 徐晓, 王玲, 王玥, 林弦, 曹烨, 刘翠丽, 金文芳, 杜洪桥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6): 307-31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103-00002
    目的 对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进行动物肌内单次给药毒性、肌内重复给药毒性伴随局部刺激性和免疫原性、主动全身过敏性评价,以考察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ICR小鼠肌内注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评价制品的急性毒性;采用SD大鼠和食蟹猴肌内注射6周重复给药毒性伴随局部刺激性、免疫原性试验评价制品的长期毒性;采用豚鼠主动全身过敏试验评价制品的致敏性。结果 ICR小鼠单次肌内注射,所有动物未见与疫苗相关的异常反应,疫苗的最大耐受量>125 国际单位(international unit, IU)/kg,为临床拟用剂量的3 472.2倍,等效剂量的268.8倍;除伴随的轻度局部刺激反应外,SD大鼠6周重复给药毒性伴随局部刺激试验和免疫原性试验的安全剂量为37.5 IU/kg,为临床拟用剂量的1 041.7倍,等效剂量的182.0倍;食蟹猴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为1.875 IU/kg,是临床拟用剂量的52.1倍,等效剂量的18.0倍;疫苗剂量为0.1剂(0.05 ml/只)和1剂(0.5 ml/只)时,豚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结果均为阳性。结论 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但肌内给药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临床应用需密切关注。
  • 工艺研发
    周顺波, 丁亚凌, 田天丽, 于海生, 张姮婕, 陈婕, 陶迎秋, 马晶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6): 333-33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403-00030
    目的 调查活化凝血因子Ⅺ(activated coagulation factor Ⅺ, FⅪa)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各个生产环节中的分布及含量,分析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形成过程、去除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底物显色法对合并血浆、组分Ⅰ+Ⅱ+Ⅲ(fraction Ⅰ+Ⅱ+Ⅲ,FⅠ+Ⅱ+Ⅲ)上清液、FⅠ+Ⅱ+Ⅲ沉淀溶解液、FⅠ+Ⅲ沉淀溶解液、FⅠ+Ⅲ上清液、FⅡ沉淀溶解液、FⅡ精制滤过液以及超滤配制后、低pH孵放后制品的FⅪa含量进行检测。添加硅藻土对合并血浆的FⅪ进行激活,将FⅠ+Ⅱ+Ⅲ沉淀溶解液采用双层滤纸过滤或离心进行FⅪa去除。结果 FⅠ+Ⅱ+Ⅲ分离阶段合并血浆FⅪ被激活形成FⅪa,其激活量为合并血浆的2 500倍。FⅠ+Ⅲ分离阶段可去除合并血浆FⅪ活化后形成的约99.8%的FⅪa。结论 FⅠ+Ⅱ+Ⅲ分离阶段为FⅪa形成的主要阶段,该阶段硅藻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形成FⅪa;FⅠ+Ⅲ分离阶段为FⅪa去除的主要阶段,该阶段废弃吸附了FⅪa的硅藻土以去除工艺中形成的FⅪa;硅藻土为FⅪa形成与去除的主要影响因素。
  • 综述
    潘立鑫, 王冠予, 樊晓晖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5): 289-29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228-00089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2022年以前,猴痘主要在非洲流行,仅少数非洲外的国家报道了猴痘病例。然而,自2022年5月英国报道了1例猴痘病例以来,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此次猴痘疫情的传播模式不同以往,且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结果提示病毒存在微进化迹象。此文对猴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治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猴痘的科学防治提供信息。
  • 综述
    程尧, 程小玲, 申瑷琳, 施金荣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5): 295-29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108-00078
    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传染性疾病中约80%是由病毒引起的。传统的病毒类疫苗需要经过病毒培养、抗原收获、抗原浓缩、纯化过滤等过程制备而成。由于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必须在细胞内进行,因此细胞基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疫苗的质量。此文对各类细胞基质使用情况及优缺点进行综述,旨在为选择合适的人用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提供参考。
  • 技术方法
    陈佩, 李松, 罗辉艳, 童靓, 刘菊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4): 198-20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017-00066
    目的 建立实验室微生物数据偏差(microbial data deviationMDD)的调查分析,并应用于实践。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建立实验室MDD的调查分析,并对1例无菌检查试验MDD超标情况进行分析调查。结果12天起,样品在培养基中出现有菌生长,鉴别结果为反硝化无色杆菌。调查结果表明,该例试验检出菌并非是实验室检验过程中带来的污染,而是来自样品本身。结论 初步建立了实验室MDD调查分析方案。
  • 综述
    商宝元, 陈丹丹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4): 209-21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607-00028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可引起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是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至今已有60多年,虽然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很多,但仍未有上市的疫苗。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RSV疫苗。此文将从RSV减毒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方面进行论述。
  • 疫苗研究
    寇桂英, 王云瑾, 程亚慧, 关文竹, 火文, 王名强, 包红, 陈汉泉, 周旭, 李雄雄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2): 76-8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212-00085
    目的  对轮状病毒(rotavirus, RV)阳性临床粪便标本进行毒株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  将感染RV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在单层恒河猴肾细胞MA104上传代培养,分离毒株,通过噬斑法克隆纯化病毒,电子显微镜(电镜)观察病毒形态和大小;采用SDS-PAGE、免疫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反转录PCR及全基因组测序对病毒进行鉴定。结果 对大量临床标本进行传代筛选和噬斑纯化,得到1株RV野毒株。50%蔗糖超速离心纯化病毒在电镜下可见直径约75 nm的典型RV颗粒;SDS-PAGE 和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在预期位置出现目的条带;IFA结果显示所分离病毒为RV;RNA-PAGE显示分离株电泳型为长型,电泳图谱中11个条带呈现4∶2∶3∶2排列;PCR扩增片段及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分离毒株为G1P[8]型。结论 成功分离出1株人G1P[8]型RV野毒株,并命名为HN15D2。
  • 综述
    杜洪桥, 吴小丽, 黄仕和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2): 109-11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823-00054

    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已经成为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一类治疗药物,但开发用于治疗的单抗仍然具有挑战性。此文从制剂开发角度,根据单抗序列分析、高通量实验性评估综述了单抗药物早期成药性研究策略,旨在为筛选鉴定出易于生产及稳定的候选治疗性单抗药物提供参考。

  • 综述
    邱陈晨, 李秀玲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6): 343-34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222-00015
    摘要 (500) PDF全文 (1157)   可视化   收藏

    人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HPIV)主要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其中超过一半病例由HPIV-3引起,给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而目前仍然没有批准上市的针对HPIV的有效治疗药物及疫苗。此文就HPIV-3的基本结构、流行病学、感染免疫,以及目前针对HPIV-3疫苗的研发进展做一综述。

  • 综述
    潘庆瑾, 陈哲文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6): 354-36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111-00004
    摘要 (582) PDF全文 (1165)   可视化   收藏

    抗体药物具有特异性高、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双特异性抗体(双抗)是指同时结合2个不同抗原或同一抗原2个表位的抗体。与单特异性抗体相比,双抗具有高度特异性,增强了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已有多种双抗药物获批上市,进入临床研究的双抗药物数量不断增加。双抗药物的形式持续在更新,应用范围也在扩大,在未来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此文就目前已有的双抗类型、作用机制及目前双抗制备上面临的困难等进行概述。

  • 综述
    游洪伟, 张静, 葛灵睿, 王磊, 尹曼曼, 唐慧, 吴浩飞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4): 228-23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10923-00054
    摘要 (487) PDF全文 (1058)   可视化   收藏
    带状疱疹是由人体内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复发感染导致的感染性皮肤病,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年龄增长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人群在儿童期发病表现为水痘,成年之后发病表现为带状疱疹。我国每年有近300万成年人罹患带状疱疹,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全球已上市的带状疱疹疫苗主要是美国默沙东公司Zostavax以及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Shingrix文就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及国内外相关带状疱疹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为我国带状疱疹疾病的预防及疫苗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