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梁斯尧, 何金蕾, 陈建平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2): 124-12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428-00021
    嗜肺军团菌是军团菌肺炎的致病菌。随着军团菌肺炎的流行,疫苗的研发日渐迫切。此文综述了自1976年军团菌肺炎首次暴发以来有关嗜肺军团菌疫苗研发的现状和成果,着重介绍了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和表位疫苗3类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疫苗,并对各类疫苗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同时提出了研究嗜肺军团菌疫苗的新思路。
  • 综述
    操召兵, 李宇轩, 唐继海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2): 130-13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516-00028
    百日咳是高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随着近年来病例的增加,百日咳受到广泛关注。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手段,加强新型疫苗的研发是百日咳防治的重点工作之一。此文综述了百日咳的流行趋势、再现原因以及最新百日咳疫苗研发进展,为新型百日咳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 综述
    汪梦俊, 申硕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2): 137-14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521-00030
    腺病毒载体作为高效的基因传递工具,数十年来在疫苗研发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目前,腺病毒载体已成功应用于埃博拉病毒及新型冠状病毒等的疫苗研发,并展现出良好的保护力和安全性。腺病毒载体在疫苗中的应用仍面临挑战,如预存抗体干扰、靶向性差等。此文就腺病毒载体在疫苗研究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作一综述。
  • 综述
    傅子晋, 傅大煦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2): 146-15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625-00044
    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 IgAN)发病人群年轻,部分患者可发展成终末期肾病,造成严重的家庭社会负担,而且目前临床治疗中,IgAN特异性药物急缺。随着近些年疾病认知、药物发现和药物开发技术的发展,IgAN迎来了被攻克的希望。目前公认的IgAN发病机制为“四重打击”学说,其中补体系统对于IgAN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此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补体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组成、激活途径、功能及相关药物开发进展,随后详细分析了IgAN发病机制及补体系统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基于补体系统治疗IgAN的策略和新药研究开发进展,最后对补体系统药物在治疗IgAN中的前景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 综述
    王红玉, 彭沁桦, 李玉华, 曹守春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1): 60-6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428-00020
    脂质纳米颗粒是由1个或多个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球形囊泡结构,是目前临床研究和应用中最有效的非病毒递送载体,主要用于化学药物和核酸分子的递送。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后,mRNA疫苗凭借其设计与制造的简便性、低免疫原性、快速量产等优点脱颖而出。研究表明,脂质纳米颗粒作为新型冠状病毒mRNA 疫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有效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此文综述目前应用较多的脂质纳米颗粒的结构、特性、应用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以期增加对mRNA疫苗递送系统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促进mRNA疫苗和药物的快速发展。
  • 综述
    曹鹤霄, 李冬梅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6): 390-39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1222-00026
    病毒检测技术可根据原理不同分为电子显微镜(电镜)观察、细胞培养、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等。电镜观察法具有超高的分辨率可直接观测到病毒结构,适用于对新现未知病毒的研究;细胞培养法可直观地得到病毒活力信息,可用于病毒滴度的检测;免疫学方法特异性强且成本低、速度快,适用于大规模的群体筛查;核酸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更强,且允许同时检测多种病毒。研究者需要在方法的选择上需要做出权衡。此文论述不同病毒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讨论其适用情况,以为制定更准确、高效的病毒检测和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 综述
    邵卉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6): 397-40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1113-00017
    婴幼儿是罹患流感的高风险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当前我国儿童流感疫苗按病毒型别区分有三价型、四价型;剂型有半剂量(7.5 μg血凝素/0.25 ml)和全剂量(15 μg血凝素/0.5 ml)。研究发现,婴幼儿接种年龄与免疫应答水平呈正相关,增加抗原含量可提升流感疫苗对婴幼儿的免疫效果。我国在近年开始上市应用于婴幼儿的全剂量四价流感疫苗。此文从婴幼儿罹患流感的疾病负担、流感疫苗接种现状、流感疫苗保护效果、免疫原性及安全性、接种意愿等方面,阐述全剂量四价流感疫苗在我国婴幼儿中的应用进展。
  • 综述
    成立, 朱生力, 张文强, 邹琪, 张庆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6): 403-40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527-00033
    HPV是1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DNA病毒,持续性感染HPV可导致多种癌症,尤其是宫颈癌的发生。HPV疫苗的研发和接种对于预防宫颈癌及其他相关癌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HPV疫苗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在全球市场上有二价、四价和九价3种HPV疫苗,二价和四价疫苗可以预防近70%与HPV相关的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九价疫苗可以提供近90%的保护。此文就HPV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邢思熙, 许方婧伟, 张云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5): 318-32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1205-00021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是以病毒为载体递送目的抗原的一种疫苗。病毒载体技术路线早期多用于动物疫苗和难以用传统技术路线开发的病原体疫苗。我国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苗研发布局的5条技术路线中,因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具备可同时产生较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可通过黏膜途径接种以及1剂完成免疫程序等优势而获批上市,并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因预存免疫问题,即存在可能降低疫苗保护效力、为增强免疫原性可能导致安全性风险提升等因素,故上市的重组病毒载体疫苗产品较少。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病毒载体种类日渐增多,并在多种疫苗中得到应用。此文就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发现状进行综述。
  • 综述
    朱嘉怡, 侯伟, 张乐谦, 张俊玲, 薛莲, 王琦, 王明丽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5): 325-33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1107-00016
    癌症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至今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属于疱疹病毒,感染后可编码多种致癌基因,还可激活多条癌症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启动相关癌症的发生与发展。对乳腺癌、胶质母细胞瘤和肌肉肉瘤等的研究结果报告为上述论断提供了重要证据。此文就HCMV感染后诱导癌变的相关分子机制和临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HCMV感染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新靶点。
  • 综述
    李美辰, 何成, 周旭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5): 331-33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1124-00020
    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狂犬病是一种在人畜中广泛传播、可感染神经系统且具有致死性的传染病。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恐水、流涎、狂躁或兴奋等,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发病后100%死亡,狂犬病疫苗仍然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最有效的策略。此文就中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狂犬病疫苗株及人用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优化狂犬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裴杰, 邢伟, 段青, 穆鹏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4): 230-23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218-00008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感染可引起急性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且致死率较高,成为了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尚无针对HV的特异性治疗药物或方法,接种疫苗成为预防未来大流行的有效、经济手段。目前HV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DNA疫苗等,主要将包膜糖蛋白和核衣壳蛋白作为免疫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清除HV感染细胞。此文对国内外各种HV疫苗及其优缺点、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等进行简要综述。
  • 综述
    张欣明, 李媛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4): 238-24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705-00058
    蛋白质纳米颗粒作为抗原展示载体,与天然病原体大小相似,能够有效帮助抗原提高其稳定性和免疫原性。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蛋白质纳米颗粒可被应用于新型疫苗的开发。此文对蛋白质纳米颗粒疫苗的免疫学特性,以及蛋白质颗粒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蛋白质纳米颗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吴芯蕾, 朱润泽, 朱珊丽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4): 245-25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912-00008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的生殖道感染可导致女性盆腔炎症、输卵管炎症、异位妊娠和不孕等严重并发症,然而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CT质粒蛋白3(plasmid gene protein 3,Pgp3)的缺失可使CT上行感染致病力减弱、无法诱导上生殖道输卵管的病变,表明Pgp3在CT致病中起重要作用。Pgp3通过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改善宿主细胞生存状态以及抑制人类抗菌肽等多种机制,维持CT生存并促进其感染上行。Pgp3还可通过促进CT转移并定植于胃肠道,建立CT的持续感染。此外,Pgp3通过诱导产生炎症因子等方式促进炎症的发生发展。因此,Pgp3是CT致病的重要毒力因子。此文就Pgp3对CT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综述
    邓业丽, 何浩, 张俊玲, 王明丽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4): 252-25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1013-00014
    IL-32是广泛表达于人体各组织的细胞因子,具有9个亚型。研究发现,IL-32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免疫细胞及其他细胞功能,协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的发生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促炎或抑炎的作用。IL-32对肿瘤的发生、侵袭及迁移也有重要的影响,其作用的差异可能与IL-32的亚型及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差异相关。此文旨在阐释IL-32在炎症和肿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 综述
    孙馨, 黄玉香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4): 260-26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1115-00018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源性外泌体(MSC derived exosome,MSC-Exo)是由MSC通过旁分泌作用产生的携带大量生物信息传播介质和活性物质的脂质双分子层包裹纳米级囊泡,可实现有选择性、定向性的细胞间信号转导,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此文就MSC-Exo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与发展进行综述。
  • 综述
    闫奥博, 朱为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3): 169-17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512-00044
    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被广泛应用于mRNA表达、病原体检测和病毒滴定等领域,具有快速、敏感、污染概率低和可重复的特点。此文主要对qPCR法检测各种病毒滴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qPCR在RNA病毒以及DNA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并与其他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展现qPCR检测病毒滴度的应用前景。
  • 综述
    李文桂, 陈雅棠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3): 175-18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606-00052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导致的狂犬病是人兽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而接种疫苗是防治狂犬病的主要方式。RABV糖蛋白和核蛋白是2种有效的候选疫苗抗原,但其蛋白疫苗或核酸疫苗仍存在一些缺陷,有必要探索载体介导的RABV疫苗。此文概述了腺病毒、痘病毒、α病毒、疱疹病毒、植物乳杆菌和根癌农杆菌等载体介导的RABV蛋白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 综述
    徐焕焕, 赵婷, 朱贵伟, 马文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3): 181-18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809-00004
    低白蛋白血症是腹部胃肠大手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为避免腹部术后低蛋白血症的发生,人血清白蛋白在腹部术后并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但是,腹部术后应用人血清白蛋白是否具有临床获益,目前尚存在争议。此文综述当前白蛋白在腹部围术期中的作用、病理生理变化、临床治疗获益以及营养价值等,旨在加强临床医师对白蛋白的正确认识及合理应用,以利于患者的术后管理,降低用药费用。
  • 综述
    王雨, 李春燕, 吴佳君, 李小姣, 梁洪, 吴强, 张航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3): 186-19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726-00001
    目前,已上市的预防治疗A型血友病的非因子类产品只有重组人源化IgG4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单抗)艾美赛珠单抗,此产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受人凝血因子Ⅷ抑制物影响,并具有给药频率低等特点。此药于2017年首次在美国获批上市,2018年相继在欧盟、日本和中国获批上市。此文对艾美赛珠单抗的基本情况、组成结构与药理毒理学特性、临床研究、同类药品研发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供国内相似药物研发参考。
  • 综述
    王海庭, 梁红远, 瞿爱东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2): 104-10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411-00032
    C-C 基序趋化因子受体 8(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8,CCR8)是一种调控免疫细胞趋化迁移的7次跨膜蛋白,在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于Treg表面。由于CCR8+ Treg能强烈抑制肿瘤免疫,因此CCR8是一种扭转抑制型肿瘤微环境的理想靶点。目前有多种在研的靶向CCR8抗体药物,可在多种肿瘤模型中特异性清除肿瘤浸润CCR8+ Treg、扭转免疫抑制,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此文对CCR8+ Treg促进肿瘤进展的基础研究和靶向药物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靶点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张志伟, 杨二霞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2): 110-11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515-00046
    真皮和表皮具备独特的免疫特性,含有丰富的APC,如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和真皮树突状细胞。研究发现,由于皮内接种疫苗可显著提高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特别是CD4+和CD8+ T细胞应答,因此皮内接种作为常规肌内接种的代替途径受到了持续关注。相比标准剂量的肌内接种途径,皮内接种可诱导相当的免疫应答,却只需要较少的疫苗剂量,尤其是在常规肌内接种后免疫应答较弱的特殊人群中。在疫苗的扩大范围接种时,皮内接种方式较肌内接种相对有优势。此文就皮内免疫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皮内免疫细胞的组成特征、皮内免疫机制以及皮内接种途径在病毒疫苗研究中的应用等进行了汇总分析,对包括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等的临床研究结果与实验设计进行总结,以期为疫苗的皮内给药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刘睿伦, 申硕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2): 117-12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1016-00015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全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多次暴发、持续流行,给儿童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HFMD病原谱较广,且主要肠道病毒血清型病原谱不断发生变化,单价疫苗无法预防由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引起的HFMD,多价疫苗是防控HFMD的主要手段。此文对HFMD病原学及多价疫苗的研发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张欣薇, 江妍斐, 张进安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1): 49-5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225-00020
    铁死亡作为一种独特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其特征是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物的清除受损或过度产生导致其积累达到致死水平。近年来铁死亡在临床疾病领域的研究成为了热点,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此文就铁死亡的重要概念、调控机制以及铁死亡在几种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进行综述。
  • 综述
    梁明婵, 陈哲文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1): 56-6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508-00039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一类由单克隆抗体通过化学接头共价连接细胞毒性药物形成的新型生物治疗药物。ADC利用单克隆抗体将细胞毒性药物递送至肿瘤细胞,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杀灭,具有靶向性强和不良反应小的优势。美国FDA批准上市的15款ADC中,有3款用于治疗乳腺癌。此文主要对近年来应用于乳腺癌治疗的ADC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综述
    随海田, 郭昱, 赵若颖, 苏锦锋, 舒祥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6): 368-37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504-00038
    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近年来,随着轮状病毒疫苗在全球的广泛使用,急性腹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目前已有6款轮状病毒疫苗批准上市,此外多种候选疫苗正处于研发阶段。此文对国内外轮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贾兰馨, 张家友, 杨晓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6): 374-38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118-00079
    佐剂作为免疫增强剂或递送系统已经成为疫苗相关领域研发的一大热点,其中水包油乳佐剂作为新型的佐剂体系,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证实,部分已被批准用于人用疫苗。此文总结了已上市的及处于研发阶段的水包油乳佐剂的研究进展,为新型水包油乳佐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 综述
    章权, 瞿爱东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6): 381-39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220-00018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 HER3)作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的一员,通过与其他受体形成异源二聚体发挥信号转导的功能。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是全球第6大常见癌症,起病隐匿且总体生存率低。HER3在HNSCC中高表达。HER3的表达和激活与HNSCC治疗中靶向其他受体的药物〔例如靶向表皮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单抗)西妥昔单抗或程序性死亡受体1阻断剂〕以及某些化学治疗药物的治疗获得性耐药有关。目前,HER3已经成为HNSCC治疗非常有前景的候选靶点。此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对靶向HER3治疗在HNSCC中的研究,对HER3参与HNSCC肿瘤进程的机制、HER3与HNSCC当下临床治疗策略的关联,以及包括处于临床试验的11种单抗药物、5种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及其他多种类型的靶向HER3的药物在HNSCC治疗中的开发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徐瑞升, 陈玉莹, 李奇林, 谭文松, 蔡海波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5): 273-28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125-00081
    近年来,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临床效果。T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临床常用的过继性免疫细胞,并且在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免疫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引入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催生了CAR-T和CAR-NK细胞疗法。CAR-T和CAR-NK细胞可高效识别肿瘤抗原且肿瘤细胞杀伤效果较好,在多种癌症研究中均有满意的结果,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此文对基于CAR修饰的免疫细胞疗法的发展与应用进行概述,并针对其挑战与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
  • 综述
    陈团结, 陈哲文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5): 283-28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219-00017
    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ragment variable, scFv)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过的重组抗体,保留了抗体的靶向性,同时因为其体积较小而获得了完整抗体不具有的特性,例如渗透性好、易扩散、免疫原性弱、体内存留时间短以及容易表达等。这些特性使得scFv可以作为一种十分理想的靶向性分子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scFv可以与荧光蛋白融合发挥疾病诊断的作用;也可以与化学毒素相连形成免疫毒素用于癌症的治疗;ScFv连接到T细胞上,则构建成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是十分具有前景的癌症治疗技术。此文综述了scFv的相关制备技术,以及一些比较有希望的临床及临床前应用。
  • 综述
    潘立鑫, 王冠予, 樊晓晖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5): 289-29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228-00089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2022年以前,猴痘主要在非洲流行,仅少数非洲外的国家报道了猴痘病例。然而,自2022年5月英国报道了1例猴痘病例以来,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此次猴痘疫情的传播模式不同以往,且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结果提示病毒存在微进化迹象。此文对猴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治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猴痘的科学防治提供信息。
  • 综述
    程尧, 程小玲, 申瑷琳, 施金荣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5): 295-29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108-00078
    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传染性疾病中约80%是由病毒引起的。传统的病毒类疫苗需要经过病毒培养、抗原收获、抗原浓缩、纯化过滤等过程制备而成。由于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必须在细胞内进行,因此细胞基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疫苗的质量。此文对各类细胞基质使用情况及优缺点进行综述,旨在为选择合适的人用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提供参考。
  • 综述
    吴熠潇, 谭文松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5): 300-30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125-00080
    目前公认的预防流感的最佳方法为疫苗接种。近年来,采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生产病毒性疫苗所凸显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时效性优势日益显著,将是未来流感疫苗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如何利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关键技术去提高流感病毒的产量,则是加强这些优势的关键所在。此文综述了流感疫苗及其生产方式、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流感疫苗涉及的关键技术以及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中影响病毒扩增效率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综述
    商宝元, 陈丹丹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4): 209-21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607-00028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可引起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是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至今已有60多年,虽然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很多,但仍未有上市的疫苗。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RSV疫苗。此文将从RSV减毒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方面进行论述。
  • 综述
    吕淑娴, 刘可欣, 杨祺凤, 陈昶倚, 黄靖雯, 郑旭, 丁翠玲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4): 215-21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031-00075
    弗林蛋白酶是一种宿主丝氨酸蛋白酶,在多种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人体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蛋白酶,与多种病毒的细胞入侵、感染性、毒力等密切相关。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外膜有蘑菇状刺突蛋白(spike, S),弗林蛋白酶的切割位点广泛存在于冠状病毒S中。弗林蛋白酶对于冠状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文重点综述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点对各种冠状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影响,总结了该酶作为病毒入侵潜在药物靶点的最新进展,为其在病毒感染中的机制研究以及作为靶点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 综述
    庞兴亚, 唐继海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4): 220-22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223-00088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仍处于全球大流行阶段,疫苗接种是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手段。全球多个平台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正在积极推进,加强免疫策略在当前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毒株不断变异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尤其是同源和异源加强接种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等方面备受关注。此文主要介绍了不同平台疫苗加强免疫的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的结果,为免疫策略提供参考。
  • 综述
    马永平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4): 228-23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024-00073

    疫苗是预防COVID-19疫情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尤其是奥密克戎株的出现,疫苗的预防作用有所减弱,民众期盼疫苗更新能赶上病毒变异速度。此文从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特征和黏膜免疫的关系出发,论述了第1代COVID-19疫苗在预防变异株重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与不足,并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进化提出了新的干扰剧变假说,希望引起对病毒非自然加速进化的关注。虽然疫情已经结束,但是针对过去3年在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疫苗研发过程中的滞后现状,此文提出应急情况下针对变异株升级疫苗审批的疫苗升级绿色通道和紧急使用的瞻前性研究,探讨从法规和政策方面进行改革的可行性,以便将来再次遭遇类似COVID-19疫情的紧急情况时,通过及时升级疫苗应对快速变化的疫情。

  • 综述
    李婷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4): 235-24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225-00017
    叶酸受体α(folate receptor α,FRα)是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链接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它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极度受限,而在包括卵巢癌、肺癌和乳腺癌在内的一系列实体肿瘤中过表达。FRα在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以及介导大分子复合物内化的能力,吸引了针对该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的开发。此文对FRα在肿瘤学中的意义以及靶向FRα的ADC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概述。
  • 综述
    刘冰, 罗剑, 周旭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3): 165-17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10405-00016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是由浆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恶性肿瘤,可在骨髓中积累导致骨髓衰竭。MM的治疗通常包括免疫调节剂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但是疗效并不理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免疫疗法,通过体外基因编辑技术改造患者的T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从而达到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此文主要就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MM治疗中的应用及靶点作一介绍。
  • 综述
    张豫宁, 杨雪, 杨娅春, 杨海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3): 171-17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721-00041
    甲型流感病毒基质蛋白2胞外功能区(matrix protein 2 ectodomain,M2e)通用疫苗的确切保护机制尚未明确,但其能减轻流感症状,抑制病毒的复制、存活和传播。通过使用M2e四聚体通用疫苗、M2e病毒样颗粒疫苗以及M2e多表位通用疫苗联合佐剂等,可提高保护效果,未来具有较大应用价值。此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相关动物试验等,综述甲型流感病毒M2e通用疫苗的研究现状、免疫机制及其特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