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疫苗研究
    杨洁, 杨东升, 吴杰, 林凤杰, 王文辉, 杨安纳, 庞德钦, 戴旱雨, 孟胜利, 郭靖, 王泽鋆, 申硕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1): 1-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429-00022
    目的 评价分别用Al(OH)3、MF59、AS03和QS21佐剂配伍的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和流感病毒联合疫苗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方法 分别用Al(OH)3、MF59、AS03和QS21佐剂配制SARS-CoV-2(灭活)和四价流感病毒(裂解)联合疫苗,在第0、14天分别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第14、28天采血检测血清抗SARS-CoV-2抗体滴度和流感血凝抑制滴度,并在第28天分离脾脏淋巴细胞检测针对SARS-CoV-2和流感病毒的细胞免疫应答。结果 不同佐剂的SARS-CoV-2和流感病毒联合疫苗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抗原特异性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后28 d,MF59佐剂组诱导了较高的抗SARS-CoV-2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89 144和5 418;MF59佐剂组也诱导了较高的针对四价流感病毒(H1N1、H3N2、BV、BY)的血凝抑制抗体,GMT分别为4 457、5 120、1 470和5 881;MF59和AS03佐剂组诱导了较强的针对SARS-CoV-2的Th1型(IFN-γ、IL-2)细胞免疫应答,与正常对照组的斑点形成单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FN-γ: H=16.69,P<0.01; IL-2: H=15.21, P<0.05);AS03佐剂组诱导了较强的针对H1N1、H3N2、BV、BY流感病毒的Th1型(IFN-γ、IL-2)细胞免疫应答,与正常对照组的斑点形成单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FN-γ: H=12.93、12.17、11.82、13.61,P<0.05; IL-2: H=12.24、12.42、11.72、12.43, P<0.05)。结论 不同佐剂配方的SARS-CoV-2和流感病毒联合疫苗的免疫原性及抗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均不同,证明了联合疫苗配方研究中佐剂的重要性。
  • 疫苗研究
    杜娇, 洪文浩, 许哲, 姚钰, 刘倩, 冯潇, 杨英英, 周海飞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1): 10-1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717-00050
    目的 评价自制磷酸铝佐剂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为该佐剂的储存和有效期设置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连续3批产业化规模的自制磷酸铝佐剂,分别置于(5±3) ℃和(25±2) ℃储存。定期取样考察磷酸铝佐剂的主要评价指标(外观、pH值、铝含量、吸附率、氯化钠含量、沉降上清分析、无菌性、细菌内毒素、砷盐、铁盐、硫酸盐、铵盐、重金属、磷铝摩尔比、零电荷点、粒径大小与分布)。结果 3批磷酸铝佐剂在2种温度下储存15个月后,外观、无菌性均合格,pH值在5.4~6.2之间,吸附率在93%~100%之间,铝含量在2.77~3.36 mg/mL之间,氯化钠含量在7.90~8.60 g/L之间,沉降上清分析在12~15 mL之间,细菌内毒素在0.5~3.0 内毒素单位/mg铝之间,磷铝摩尔比在0.82~1.13之间,累积分布达到10%、50%、90%时对应的粒径大小分别为1.75~2.53、2.87~3.98和4.94~6.90 μm,零电荷点在5.11~5.47之间,残留杂质砷盐≤0.001‰、铁盐≤0.015‰、硫酸盐≤0.5%、铵盐≤0.005%、重金属≤0.002%,佐剂各项主要评价指标均稳定且符合质量标准。结论 3批自制磷酸铝佐剂在(5±3) ℃和(25±2) ℃条件下保存15个月后稳定性良好,为磷酸铝佐剂储存条件及效期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 疫苗研究
    祁春华, 乔建, 周兴, 田小凤, 张威, 曾帅, 马春喜, 武传东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1): 16-1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429-00023
    目的 研究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在动物皮下接种后的毒性反应和全身主动过敏反应,考察疫苗安全性。方法 采用Sprague-Dawley大鼠皮下注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评价疫苗的急性毒性;采用豚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评价疫苗的致敏性。结果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以1.50 mL/只的剂量单次皮下注射给予大鼠,未见与供试品相关的毒性反应,最大耐受量为1.50 mL/只。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分别以0.05 mL/只(低剂量)和0.50 mL/只(高剂量)皮下注射致敏3次,并在末次致敏后14 d以0.10 mL/只(低剂量)和1.00 mL/只(高剂量)静脉注射激发,可导致豚鼠发生全身主动过敏反应。结论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在动物皮下接种后,毒性反应和全身主动过敏反应符合动物安全性评价要求。
  • 疫苗研究
    刘英微, 刘哲宇, 田东阳, 李建新, 张萌, 李娜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1): 20-2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223-00009
    目的 验证无酚红M199培养基的贮存效期,同时探索无酚红M199效期对无酚红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Sabin strain poliovirus vaccine,sIPV)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方法 对贮存0、6、12、18、24、30、36及42个月的3批次无酚红M199干粉培养基进行外观、澄清度、pH、干燥失重、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等物理化学性质及微生物性质长期监测;检测用贮存36个月并检定合格的无酚红M199制备的sIPV成品关键质量属性;将近效期和远效期无酚红M199制备的各3批sIPV分别贮存于37 ℃和25 ℃进行稳定性监测,检测D抗原含量,评价其稳定性;用2组sIPV免疫大鼠,检测大鼠血清抗体效价,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 无酚红M199干粉培养基于2~8 ℃贮存42个月后的外观、澄清度、pH、干燥失重、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等均合格;用贮存36个月无酚红M199所制备sIPV成品的pH、D抗原、蛋白含量、Vero细胞DNA残留量、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Vero细胞蛋白残留量、游离甲醛含量等各项检定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和企业标准要求;用贮存36个月无酚红M199制备的sIPV效价合格、稳定性良好且与远效期无酚红sIPV免疫原性趋势一致,效力(t =﹣0.15~2.17,P>0.05)和诱导中和抗体水平(t =﹣1.46~2.02,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贮存至36个月的无酚红M199制备的sIPV成品稳定性较好,近效期和远效期无酚红M199制备的sIPV产品质量属性、免疫原性及稳定性趋势一致,且对产品质量无影响,无酚红培养基的效期初步可定为36个月。
  • 疫苗研究
    张磊, 颜熙熙, 肖翠, 程亚刚, 于荣清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6): 343-34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529-00036
    目的 对自制的兔源5型肺炎球菌特异性血清参考品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用于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生产过程中的过程样品检测。方法 采用双光径速率浊度免疫分析系统非竞争性浊度模式进行检测,依次考察5型血清的工作浓度及线性、交叉情况、与市售血清的可比性、室间室内检测差异以及工作浓度下的稳定性。结果 4批自制5型血清工作浓度最大稀释倍数分别为75、20、30、8倍,对应工作浓度下,多糖浓度在0.625~4.000 μg/ml范围内与响应值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均>0.985;4批5型血清参考品与其余22个型别均无交叉现象,特异性良好;与市售血清的可比性考察中,5批血清(包括市售血清)同时检测3个不同厂家上市疫苗中的5型多糖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4批自制5型血清与市售血清重均分子量降低后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室间、室内检测结果变异系数均<10%;工作浓度的4批5型血清在2~8 ℃均可在至少1个月内保持良好稳定性。结论 自制的兔源5型肺炎特异性血清效价高、线性良好、无交叉,与市售血清具有可比性,工作浓度下稳定性良好,可用于肺炎5型多糖疫苗的多糖含量检测。
  • 疫苗研究
    陈淑霞, 王研研, 汪辉, 陈晓莹, 蒋春红, 于肖寒, 李跃龙, 曹欣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6): 349-35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415-00015
    目的 研究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中各血清型肺炎球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传代培养的稳定性。方法 在液体培养基中对各代次肺炎球菌的培养时长进行对比;对第15代次(P15)与P4(对照组)进行菌种检定与荚膜多糖抗原基因序列分析;将P15菌种按生产工艺进行发酵培养,分析培养情况和荚膜多糖抗原产量及质量,与P4代次对比。结果 在P7—P15中,各代次培养时长相近,且P15菌种检定、抗原基因序列与P4相比无差异,序列相似度为100%;P15菌种发酵培养后,菌体生长、荚膜多糖产量与荚膜多糖相关检定指标与P4无明显差异,且均符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结论 用于生产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各血清型肺炎球菌在液体环境中传代培养稳定。
  • 疫苗研究
    罗献伟, 董燕, 陈霞, 周淑洁, 苏颖, 程鹏博, 宋菲扬, 汪馨, 何佳丽, 程晓东, 林玲, 任明雪, 毛雷婧, 张宁, 徐庆华, 柴瑜, 王斌冰, 夏志才, 龚李敏, 孙辉, 徐海洋, 陈海琴, 张以法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5): 275-28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510-00024
    目的 了解安徽省将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纳入免疫规划11年后适龄儿童抗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IgG抗体水平,为进一步完善疫苗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省6个市抽取0~11岁健康儿童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采用ELISA定量检测抗A、C、W135、Y群IgG抗体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 002名儿童,抗Nm A、C、W135、Y群IgG抗体浓度达到保护性水平的儿童所占比例(阳性率)分别为89.82%、92.12%、31.04%、66.87%;中位抗体浓度分别为9.93、10.55、4.63、7.75 μg/ml。不同年龄组人群抗4个血清群 IgG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75、17.70、132.00、122.55,P均<0.05。采用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进行加强免疫的儿童,其抗W135群和Y群Nm Ig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儿童(χ2值分别为10.30和38.25,P均<0.05)。结论 安徽省0~11岁儿童抗A、C群Nm IgG抗体水平较高,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纳入免疫规划11年后Nm防控效果成效显著。但该人群抗W135、Y群IgG抗体水平仍较低,应加强宣教工作,提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价疫苗的接种率。
  • 疫苗研究
    沈谊清, 杨文震, 马雷钧, 郁佳俊, 周锋, 张芹, 许乐燕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4): 197-20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912-00009
    目的 研究在特定的储存条件下,细胞工厂工艺生产的麻疹病毒原液和含麻疹成分疫苗中麻疹病毒滴度随温度、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 按照细胞工厂工艺分别制备3批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原液,将麻疹病毒原液置于2~8 ℃保存21 d和–60 ℃以下保存15个月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将同批次原液分别用于配制6批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麻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 and mumps combined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M)和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combined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MR),对上述18批疫苗进行(25±2) ℃保存6个月加速稳定性试验及2~8 ℃保存30个月长期稳定性试验。检测原液以及成品的麻疹病毒滴度,分析不同产品中的麻疹病毒在不同储存温度下的稳定性,并应用Minitab 17分析软件预估原液和成品稳定期。结果 3批麻疹病毒原液于2~8 ℃保存21 d和–60 ℃以下保存15个月,麻疹病毒滴度最低值分别为5.5和5.8 lgCCID50/ml,均符合≥5.3 lgCCID50/ml的质量标准。18批疫苗于(25±2) ℃保存6个月,MV、MM和MMR的麻疹病毒滴度最低值分别为4.0、4.7和3.4 lgCCID50/ml;2~8 ℃保存30个月,MV、MM和MMR的麻疹病毒滴度最低值分别为4.4、4.5和3.8 lgCCID50/ml。上述成品稳定性试验中的麻疹病毒滴度均符合各产品的质量标准;应用分析软件预估的原液和成品稳定期均远超各产品批准效期。结论 细胞工厂工艺的麻疹病毒原液以及3种含麻疹成分疫苗中的麻疹病毒的稳定性良好。
  • 疫苗研究
    张巧玲, 张志豪, 秦海艳, 杨林鹏, 杨俊杰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4): 203-20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105-00002
    目的 建立检测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宿主DNA残留量的荧光染色法,并进行方法验证。方法 采用λDNA作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纯化后原液作为样品,进行线性、准确度以及精密度的验证。结果 该方法在1.250~80.000 n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决定系数大于0.99;准确性验证中DNA残留量加标回收率在90.00%~110.00%之间,且加标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00%。重复性验证和中间精密度验证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62%和10.30%,均小于15.00%。结论 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可以检测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宿主DNA残留量。
  • 疫苗研究
    曾烽原, 张晶晶, 李艳梅, 马开利, 刘昌娥, 冯琳, 高冬秀, 母昌勇, 李红兵, 彭晓武, 王艺萱, 李慧娟, 谢冰, 孙丽红, 李誉琦, 何丽萍, 徐刚, 苏彦瑞, 王安, 司俊波, 王丽春, 张雄, 李高灿, 唐中曙, 张志晓, 岳蓉, 易红昆, 郑丽春, 何福芸, 李琦涵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3): 125-13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924-0001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类病毒结构疫苗中的mRNA和蛋白使用剂量对小鼠免疫效果的影响,以期确定最佳的mRNA和蛋白使用剂量及成药可能性。方法 用ADT-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系统装载和包封不同剂量的蛋白和mRNA,转染不同细胞系检测相应抗原表达情况,以及免疫动物检测血清的特异性抗体效价。结果 类病毒结构疫苗在包裹较小剂量mRNA(10~20 μg/剂)并装载蛋白(5 μg/剂)的情况下,能够特异性地激活小鼠树突状细胞,同时激活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保护。结论 此研究的类病毒结构疫苗在小鼠实验中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抗体诱导功能,具有成为新型疫苗的可能性。
  • 疫苗研究
    廖海棠, 马玉晓, 彭维, 江虹霞, 曾兰义, 罗明杰, 吕冰凌, 刘菊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2): 63-6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327-00028
    目的 研究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冻干稳定剂中各组分(蔗糖乳糖溶液、尿素、人血白蛋白、明胶)对病毒滴定方法(噬斑法)的影响,进一步确定该方法的专属性。方法 采用噬斑法对不同浓度的乙脑疫苗稳定剂各组分分别进行滴定,考察各组分对BHK21细胞的影响。取3批乙脑疫苗原液与稳定剂各组分分别混合为实验组,与病毒稀释液混合为对照组,采用噬斑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毒滴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稳定剂中各组分对BHK21细胞无影响。将乙脑病毒完全中和后,细胞板上没有噬斑形成。实验组与对照组病毒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蔗糖乳糖溶液0.24,明胶-0.09,尿素-0.15,人血白蛋白-0.05,P值均大于0.05。结论 噬斑法检测乙脑病毒的专属性良好,可用于乙脑疫苗的病毒滴度检测。
  • 疫苗研究
    李婧妍, 蔡路奎, 梁疆莉, 高娜, 王虓宇, 顾琴, 姬光, 姬秋彦, 杨净思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1): 1-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223-00019
    目的 评价组分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百白破)(diphtheria, tetanus, component acellular pertussis,DTacP)-Sabin株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 strain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sIPV)联合疫苗在模拟运输振动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  选取3批DTacP-sIPV,设计振动条件模拟疫苗运输过程进行稳定性评价。分别于振动前和振动后取样,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和内部制造检定规程要求进行成品检测(包括外观、装量、pH、渗透压摩尔浓度、铝含量、游离甲醛含量、戊二醛含量、鉴别、sIPV D抗原含量、百白破效价、无菌、内毒素含量、特异性毒性、异常毒性和毒性逆转检测)、sIPV效力试验、Zeta电位测定、上清液中抗原测定及电子显微镜观察。 结果  振动前后,3批DTacP-sIPV的检测结果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百白破效价与D抗原水平以及sIPV效力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在0.21~0.73、0.05~1.34和0.16~1.90,P值均>0.05);Zeta电位以及上清液中抗原(百日咳毒素、丝状血凝素、黏附素)含量与振动前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9和0.20~0.80,P值均>0.05);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与振动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  DTacP-sIPV联合疫苗在模拟运输振动条件下稳定性良好。
  • 疫苗研究
    石岩, 刘晓凡, 刘军, 马希强, 陈刚, 张丽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1): 7-1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428-00037
    目的 探究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在高温保存和冻融后的病毒滴度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2022年生产的3批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于37 ℃放置0、7、9、11和14 d或-20 ℃-室温冻融0、1、2、3、4、5次,进行病毒滴度检测;选取2022年生产的5批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原液,于37 ℃放置0、3、5、7、9和11 d或-20 ℃-室温冻融0、1、2、3、4、5次,进行病毒滴度检测。结果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于37 ℃保存9 d时病毒滴度大于5.5 lgCCID50/ml;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原液于37 ℃保存9 d时病毒滴度不低于5.5 lgCCID50/ml;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5次冻融,病毒滴度不低于5.8 lgCCID50/ml;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原液5次冻融,病毒滴度不低于6.0 lgCCID50/ml;均符合质量标准。第1次冻融后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滴度明显降低,但不大于1 lg,后续4次反复冻融对滴度未产生明显影响。结论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在37 ℃最多可保存9 d,5次冻融后滴度仍符合质量标准。
  • 疫苗研究
    张豆, 郭长福, 明平刚, 解庭波, 喻刚, 乔建, 陈金华, 张义峰, 宰家敏, 陈筱亚, 任彬, 李月影, 胡超, 唐革, 谷怿恒, 袁波, 陈晓琦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1): 11-1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116-00008
    目的  研究国产细胞培养用球状微载体应用于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生产的可行性。方法  将进口与国产2种微载体置于40 L反应器中培养Vero细胞并接种EV71,对比2种微载体的细胞贴壁效率、细胞生长状况、培养病毒的抗原含量及病毒滴度的差异。结果  在40 L反应器培养阶段,2种微载体中细胞密度(t=1.05,P=0.354)、细胞的贴壁效率(t=1.65,P=0.173)以及种毒后96 h病毒滴度(t=0.39,P=0.732)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120 h时,国产微载体上的细胞数量为进口微载体的90.11%。种毒后96 h,国产微载体的抗原含量为进口微载体的89.41%。结论  综合对比结果及制造、运输成本,国产微载体具有应用于EV71灭活疫苗生产的可行性。
  • 疫苗研究
    杨坤, 谭大权, 杨勇, 吴永超, 闵宪捷, 李世玲, 黄丹, 雍雪飞, 蒲俊楠, 张飞伟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1): 15-1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508-00040
    目的  初步评价醛化鹅红细胞用于百日咳菌液血凝滴度测定的可行性,并确定其使用有效期。方法 以新鲜鹅红细胞作为对照,筛选出测定百日咳菌液血凝滴度的最佳醛化鹅红细胞浓度。用3批醛化鹅红细胞分别检测3批百日咳菌液血凝滴度,考察与新鲜鹅红细胞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观察不同放置期的醛化鹅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情况,并考察血凝滴度检测结果与新鲜鹅红细胞的一致性。 结果  用于百日咳菌液血凝滴度测定的最佳醛化鹅红细胞浓度为0.33%。不同批次醛化鹅红细胞检测百日咳菌液血凝滴度的结果均与新鲜鹅红细胞检测结果一致。醛化鹅红细胞在2~8 ℃存放90 d仍能准确检测百日咳菌液血凝滴度,120 d后发生溶血现象。结论  0.33%的醛化鹅红细胞可用于百日咳菌液血凝滴度测定,醛化鹅红细胞使用有效期为90 d。
  • 疫苗研究
    吕乐, 张月, 李进, 杜闪, 李柯, 胡春容, 邓海清, 尹珊珊, 刘建凯, 刘建东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4, 47(1): 19-2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621-00055
    目的  建立并部分验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糖蛋白E(glycoprotein E, gE)ELISA。方法  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达体系表达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gE抗原,3步层析纯化后,混合弗氏佐剂免疫BALB/c小鼠和日本大耳白兔,制备抗gE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制备的抗体经Protein A亲和层析纯化后,用于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gE抗原。考察方法的线性范围、特异性、准确性、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等。结果  表达的gE经3步层析纯化后,纯度达到99%以上。该方法在gE浓度2﹣2~25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大于0.99;该方法可特异性识别gE,与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上清液或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无交叉反应;高、中、低浓度gE内部参考品检测均值回收率分别为99.44%、94.35%、94.37%,变异系数分别为6.07%、4.28%、12.62%;重复性验证变异系数为8.24%,中间精密度验证变异系数为7.55%。结论  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可以用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gE的定量检测及疫苗质量标准的建立。
  • 疫苗研究
    梁婧, 刘佐兵, 田义超, 杨莹, 徐晓, 王玲, 王玥, 林弦, 曹烨, 刘翠丽, 金文芳, 杜洪桥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6): 307-31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103-00002
    目的 对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进行动物肌内单次给药毒性、肌内重复给药毒性伴随局部刺激性和免疫原性、主动全身过敏性评价,以考察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ICR小鼠肌内注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评价制品的急性毒性;采用SD大鼠和食蟹猴肌内注射6周重复给药毒性伴随局部刺激性、免疫原性试验评价制品的长期毒性;采用豚鼠主动全身过敏试验评价制品的致敏性。结果 ICR小鼠单次肌内注射,所有动物未见与疫苗相关的异常反应,疫苗的最大耐受量>125 国际单位(international unit, IU)/kg,为临床拟用剂量的3 472.2倍,等效剂量的268.8倍;除伴随的轻度局部刺激反应外,SD大鼠6周重复给药毒性伴随局部刺激试验和免疫原性试验的安全剂量为37.5 IU/kg,为临床拟用剂量的1 041.7倍,等效剂量的182.0倍;食蟹猴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为1.875 IU/kg,是临床拟用剂量的52.1倍,等效剂量的18.0倍;疫苗剂量为0.1剂(0.05 ml/只)和1剂(0.5 ml/只)时,豚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结果均为阳性。结论 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但肌内给药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临床应用需密切关注。
  • 疫苗研究
    刘晓辉, 李淼, 刘欣玉, 徐宏山, 房恩岳, 俞永新, 李玉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6): 315-32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30306-00022
    目的 研制以Vero细胞为生产基质的SA14-14-2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候选毒株。方法 将SA14-14-2株原始病毒在Vero上传代并进行空斑克隆,对克隆株病毒进行Vero细胞培养,使用3周龄小鼠及3日龄乳鼠对脑内致病力进行测定,并进行乳鼠脑内回传、弱毒稳定性实验及免疫力实验等。结果 挑选到10个病毒克隆株,通过全面对比后,筛选到1株病毒滴度高(>6.0 lgPFU/ml)且稳定的毒株SA14-14-2 VC6。将该株与SA14-14-2原始株进行主要指标对比,结果表明,VC6株全基因序列与原株相比仅有1个位点发生突变(S66L),对小鼠和乳鼠脑内致病力、弱毒稳定性、免疫原性均与原株相同。结论 筛选到的SA14-14-2 VC6株符合中国药典乙脑减毒活疫苗生产毒种的要求。各项主要指标不劣于SA14-14-2生产用毒种,是可应用Vero细胞培养生产的乙脑疫苗候选株。
  • 疫苗研究
    吴晓娟, 韩顺子, 宋薇, 刘泓言, 王卓, 孙艳军, 郑美惠, 史华新, 张睿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6): 323-32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222-00086
    目的 探索以阳离子脂质体为载体和佐剂的HBV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HBV DNA疫苗pVAX/HBs形成脂质-pVAX/HBs复合物,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同时分别注射质粒pVAX/HBs和pVAX1。在初次免疫前和初次免疫2周后每周对免疫小鼠眼眶采血,检测小鼠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效价,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小鼠脾脏细胞中CD4+、CD8+ T细胞数量。结果 脂质-pVAX/HBs组小鼠抗体水平高于pVAX/HB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 P<0.01),CD4+ T细胞数量和CD4+/CD8+也均高于pVAX/HBs组及pVAX1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P<0.05)。结论 阳离子脂质体可显著增强HBV DNA疫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果。
  • 疫苗研究
    田欣心, 张璐, 汪萱怡, 裘天颐, 邱景璇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5): 241-24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211-00084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spike,S)进行抗原性聚类与基因型聚簇的关联分析,为疫苗设计的方向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476条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分析S序列的氨基酸进化情况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在抗原抗体结合界面提取抗原表位并对序列进行三维空间结构模拟,将提取表位与模拟结构两两配对计算抗原性距离,构建抗原相似性聚类树。通过比较毒株对应的序列系统发育树和抗原相似性聚类树,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进化与抗原性的关系。结果 新型冠状病毒的系统发育树上不同谱系的毒株分别聚在相应的分支上,其中Alpha分支与Gamma分支相距最远,序列相似度最低;同时Omicron株的BA.1到BA.5分支聚在一起,呈现出高度的序列相似性,且与野生型毒株的距离较远。抗原性的聚类表明,Omicron株的5个谱系的抗原性聚集情况与序列聚类情况不一致,并未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抗原性聚类。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S的抗原性聚类与序列聚类情况可能并不一致,而是更倾向于抗原表位的差异。疫苗设计中,考虑抗原性位点差异特征的设计思路将会比基于家族谱系的设计思路更为有效。
  • 疫苗研究
    李亚东, 解裕萍, 徐敏, 郎磊, 赵勇, 杜宋婷, 贺凌煜, 宋杰, 常亚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4): 181-18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013-00070
    探讨抗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中和血清效价与EV71滴度之间的中和试验量效反应关系。方法  将EV71收获液进行系列梯度稀释后,加入不同动物来源的不同效价的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观察细胞病变情况,找到能够完全中和不同滴度病毒所需的最低血清效价。 结果  随着病毒滴度的增加,需要完全中和病毒所对应的血清效价也相应增加,但血清效价增加的趋势较病毒增加的趋势慢,当病毒滴度增加约120 000倍时,所需的血清效价增加约1 000倍。不同来源的血清对EV71的中和能力相当。结论  初步确立了EV71中和血清与EV71滴度间的中和量效关系。
  • 疫苗研究
    苏璇, 李硕, 题靖, 梁阳, 赵硕, 韩伟, 陈鸣, 徐磊, 任涛, 杨朝晖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4): 186-19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107-00077
    目的 评价8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type 8,CPS8)分子大小对多糖蛋白结合物物理化学(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对结合效果最优的多糖蛋白结合物进行抗原一致性评价。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不同分子大小的CPS8;采用1-氰基-4-二甲氨基吡啶四氟硼酸酯活化法,制备以白喉类毒素无毒突变体CRM197为载体的CPS8蛋白结合物CPS8-CRM197,并检定其理化性质;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及核磁共振碳谱分析降解前后多糖糖链结构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抑制ELISA评价CPS8-CRM197结合物的抗原一致性。 结果 高压均质法制备的CPS8相对分子质量在69 000~268 000;CPS8相对分子质量>200 000时会过度交联,<100 000时结合效果较差;CPS8在相对分子质量100 000~200 000之间的CPS8-CRM197结合物游离多糖含量均<10%,游离蛋白含量均<5%。核磁共振氢谱及核磁共振碳谱结果表明,降解前后多糖糖链结构未发生改变,特异基团得到完整的保留;抑制ELSIA表明不同CPS8-CRM197结合物对8型肺炎球菌抗血清抑制的半数效应浓度在同一数量级内,分别为0.005、0.003、0.005 μg/ml,抗原性具有一致性。 结论 多糖结合疫苗制备工艺中,应将CPS8分子大小控制在相对分子质量100 000~200 000之间,该范围内多糖所制备的多糖蛋白结合物理化性质较优、抗原一致性较好。
  • 疫苗研究
    郭京蓉, 周继唯, 林海涛, 袁玉兰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3): 121-12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920-00061
    目的  在原核系统中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锰转运蛋白C(manganese transporter C,MntC),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分析,为筛选金葡菌疫苗候选抗原提供参考。方法  合成MntC基因,克隆至pET-22b(+)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2b-mntc,转化至E. coli BL21(DE3),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表达,镍柱纯化。将纯化产物进行免疫印迹法鉴定,再采用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纯度分析。将铝佐剂吸附重组MntC,免疫BALB/c小鼠作为实验组,将铝佐剂免疫BALB/c小鼠作为对照组。经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功能,再用细胞因子试剂盒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水平。免疫后小鼠用致死剂量金葡菌49521菌攻毒,观察小鼠存活情况。结果  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表达质粒pET-22b-mntc构建正确。重组MntC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4 000,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可与抗His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纯度大于95%。将铝佐剂吸附MntC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高滴度特异性IgG抗体;经MntC免疫的小鼠血清能明显增强中性粒细胞对49521菌株的呼吸爆发,实验组在60 min内发光值均值比对照组提高78%;实验组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抗原特异性IFN-γ、IL-5和IL-17A浓度分别为对照组的5.8、9.9和62.8倍,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5、3.95和3.93,P值分别为0.004、0.003和0.003);MntC免疫小鼠后以致死剂量49521菌株攻毒,小鼠生存率从1/6提升至2/3。结论  正确表达的重组MntC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金葡菌疫苗的候选抗原组分。
  • 疫苗研究
    周觉非, 代洁, 张玉洁, 蓝天, 杜游, 赵嘉祯, 陈思, 邓前, 廖红梅, 邹莎莎, 杨溢尧, 葛永红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3): 127-13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801-00046
    目的  研究不同链长的6A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type 6A pneumococc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Pn6A)稳定性差异及链长对结合物稳定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机获得不同链长的Pn6A,并在1-氰基-4-二甲胺基吡啶四氟硼酸盐作用下与破伤风类毒素-己二酰肼衍生物形成共轭结合物。通过比较原始多糖、多糖降解物及结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验证结构的正确性,通过硫酸蒽酮法和速率比浊法定量比较抗原性;通过高效液相-分子尺寸排阻层析-多角度激光散射仪比较不同链长多糖的稳定性;分析结合物物理化学(理化)性质,并通过重均相对分子质量(weight-averag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Mw)变化及游离多糖变化比较结合物稳定性;用原始多糖和结合物分别皮下免疫NIH小鼠3次,ELISA检测抗多糖IgG水平。结果 Pn6A经机械剪切3、8、20次后,Mw由14.01×105 g/mol分别下降为1.55×105、0.92×105和0.58×105 g/mol,其对应结合物理化数据相近;核磁共振结果表明,多糖降解物和结合物各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相比原始多糖未发生改变;硫酸蒽酮法和速率比浊法定量计算得到的不同多糖和结合物单位抗原值相近;在不同pH及温度条件下,长链多糖及其结合物的Mw和游离多糖变化均大于短链多糖。不同链长多糖结合物免疫小鼠后诱导的IgG抗体滴度均高于原始多糖(F=2.90,P=0.048),而不同结合物之间的免疫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9,P=0.267)。结论  机械剪切不会破坏Pn6A化学结构和抗原性;Pn6A链长越短,所获得的多糖及结合物越稳定;Pn6A经机械剪切后制备的结合物在小鼠体内可诱导良好的免疫应答。
  • 疫苗研究
    周振歆, 易力, 刘一凡, 杨晓蕾, 杨净思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3): 134-14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024-00072
    目的 研究绝对负压厂房对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 strain 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sIPV)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照批准的生产工艺在绝对负压厂房生产sIPV Ⅰ、Ⅱ和Ⅲ型单价原液各3批,配制3批sIPV三价半成品并分装成3批成品。按照企业注册标准(企标)对原液、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全项检测,并将有效性指标(D抗原含量、效力试验)检测结果与相对负压厂房生产、检验合格的相对应中间产品和成品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绝对负压厂房生产的Ⅰ、Ⅱ和Ⅲ型单价原液及成品进行2~8 ℃长期稳定性考察和25、37 ℃加速稳定性考察,以进一步确认该厂房对sIPV质量的影响。结果 绝对负压厂房生产的单价原液中Ⅰ、Ⅱ和Ⅲ型D抗原含量分别为≥400、≥200、≥400 D抗原单位(D-antigen unit,DU)/ml,半成品中分别为48~84、54~90、82~128 DU/ml,成品中分别为24~42、27~45、41~64 DU/剂,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企标要求;供试品半成品半数有效剂量(50% effective dose,ED50)均高于参考品,且效力试验结果(供试品与参考品ED50比)均在警戒限内波动。相对负压与绝对负压厂房生产的sIPV原液、半成品、成品中Ⅰ、Ⅱ、Ⅲ型D抗原含量及半成品效力试验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96、-1.69、-1.07、1.61、-0.85、0.07、0.00、-0.66、-1.04、1.93、0.83、1.31,P值均>0.05)。稳定性考察结果显示,在疫苗有效期内的各个考察时间点的所有检测结果均符合企标的要求。结论 绝对负压厂房生产的sIPV质量稳定、可控,未对疫苗质量造成影响。
  • 疫苗研究
    赵双燕, 李欣璐, 李立群, 陆大卓, 张建中, 李海艳, 李园园, 胡筱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3): 141-14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902-00058
    目的 了解西双版纳州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乙肝预防效果,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西双版纳州3个县(市)0~34岁健康人群对象,收集其乙肝疫苗接种史,采集静脉血,用ELISA检测血清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阳性率的比较釆用卡方检验。结果 2016—2020年西双版纳州报告乙肝病例1 647例,年平均发病率35.48/10万。乙肝疫苗估算首针接种及时率为47.98%,全程接种率为55.26%。3 956名调查对象中,HBsAg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2.10%(95%置信区间:1.65%~2.54%)和65.72%(95%置信区间:65.24%~67.20%)。HBsAb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区人群高于乡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8.35、4.48,P值均<0.05)。3个县(市)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P<0.01)。结论 西双版纳州农村人群乙肝免疫基础较为薄弱。薄弱地区应加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做好乙肝疫苗免疫强化,完善慢性HBV感染者筛检、诊断、抗病毒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
  • 疫苗研究
    寇桂英, 王云瑾, 程亚慧, 关文竹, 火文, 王名强, 包红, 陈汉泉, 周旭, 李雄雄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2): 76-8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212-00085
    目的  对轮状病毒(rotavirus, RV)阳性临床粪便标本进行毒株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  将感染RV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在单层恒河猴肾细胞MA104上传代培养,分离毒株,通过噬斑法克隆纯化病毒,电子显微镜(电镜)观察病毒形态和大小;采用SDS-PAGE、免疫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反转录PCR及全基因组测序对病毒进行鉴定。结果 对大量临床标本进行传代筛选和噬斑纯化,得到1株RV野毒株。50%蔗糖超速离心纯化病毒在电镜下可见直径约75 nm的典型RV颗粒;SDS-PAGE 和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在预期位置出现目的条带;IFA结果显示所分离病毒为RV;RNA-PAGE显示分离株电泳型为长型,电泳图谱中11个条带呈现4∶2∶3∶2排列;PCR扩增片段及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分离毒株为G1P[8]型。结论 成功分离出1株人G1P[8]型RV野毒株,并命名为HN15D2。
  • 疫苗研究
    刘少祥, 王玖强, 郭红, 周卫, 汪小磊, 田志航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2): 82-8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421-00023
    目的 研究澄清过滤和除菌过滤工艺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半成品和成品质量的影响。方法 制备12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半成品,6批不经过任何过滤操作,另外6批经澄清过滤、除菌过滤制备。观察过滤前、后半成品的澄清度,并取样检测过滤前、后半成品的病毒滴度。分别用过滤和非过滤的半成品各制备6批疫苗成品,并进行基础滴度、37 ℃热稳定性、牛血清白蛋白残留、抗生素残留、pH值、渗透压、无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半成品过滤前浑浊,过滤后澄清透明。过滤和非过滤产品的质量均符合企业注册标准的要求。过滤前、后半成品病毒滴度均在6.8~7.4 lgPFU/ml范围内。过滤和非过滤工艺成品的基础滴度均在5.7~7.1 lgPFU/ml范围内,37 ℃热稳定性滴度均不低于5.7 lgPFU/ml。过滤与非过滤成品比较,基础滴度、37 ℃热稳定性、牛血清白蛋白残留、抗生素残留、pH值、渗透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加过滤工艺可以显著提高制品的纯度,且对制品质量没有产生不良影响。
  • 疫苗研究
    石晨, 姜志军, 杨欣哲, 阮波, 刘生笙, 刘玉晴, 左豪杰, 唐义, 谭臻, 白萱, 乔建, 王英, 徐葛林, 杨晓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2): 86-8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623-00033
    目的  探索轮状病毒疫苗规模化生产中实际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对病毒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荧光灶试验方法检测接种Vero细胞的轮状病毒接种液的病毒滴度,实际MOI即为接种液病毒数量除以细胞数量。通过致细胞病变的天数及单次病毒收获液的滴度反映规模化生产中实际MOI对轮状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  规模化生产中,MOI在0.002~0.074范围内影响轮状病毒致细胞病变的进程,与轮状病毒增殖量呈弱相关性,单次病毒收获液滴度均在7.0 lg荧光灶形成单位(fluorescent focus unit,FFU)/ml以上,符合质量标准(不低于6.5 lgFFU/ml)。结论  轮状病毒疫苗规模化生产中,实际MOI与轮状病毒增殖量呈弱相关性。
  • 疫苗研究
    玄坤, 李涛, 唐继海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1): 33-3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808-00052

    目的  评估我国适龄儿童水痘减毒活疫苗(varicella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VarV)第2VarV 2接种率水平。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电子数据库从20131月至20225月发表的VarV 2接种率相关文献,使用Stata 15.0软件对VarV 2接种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3 352篇文献,其中19篇文献纳入荟萃分析。汇总结果显示,我国适龄儿童VarV 2接种率为55.3%95%置信区间:48.4%~62.2%,I2=100%);本地儿童VarV 2接种率高于外地儿童,不同性别儿童VarV 2接种率差异不大敏感性分析发现VarV 2接种率介于53.5%~57.1%之间,发表偏倚结果为阴性。结论  目前我国VarV 2接种率处于较低水平,建议适时推行VarV两剂接种策略,已实施两剂接种策略的省份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高接种覆盖率。

  • 疫苗研究
    黄祎, 李拓, 陈若兰, 管茜茜, 阮玉, 朱秀娟, 丁玲, 马萌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46(1): 40-4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729-00044

    目的  验证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中Vero细胞DNA残留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法。方法  用试剂盒提取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原液的DNA,采用qPCR法检测Vero细胞DNA,并验证方法的线性、专属性、准确性、精密度、耐用性及定量限;同时采用DNA探针杂交法检测样品。结果  qPCR检测Vero细胞DNA标准曲线在0.003 0~300.000 pg/μl之间线性良好;对Hep-2细胞、大肠埃希菌、酵母细胞DNA均无扩增反应;高、中、低浓度样品加标回收率在50%~150%,准确性良好;定量检出限为0.003 0 pg/μl精密度良好(相对标准偏差<15%反应体系配制好后置于2~8 ℃ 30 min后进行检测,相对标准偏差<15%,耐用性良好。DNA探针杂交法与qPCR结果均小于0.1 pg/μl结论  qPCR检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中Vero细胞DNA残留具有良好的线性、专属性、准确性、精密度和耐用性,可适用于该项检测。

  • 疫苗研究
    鲁卫卫, 郭会杰, 刘善茹, 郝春生, 杨永娟, 张中洋, 李秀玲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6): 310-31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321-00018

    目的 建立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定量检测方法,用于CV-A10生产过程样品和四价手足口病疫苗的质量控制。方法  以纯化的CV-A10抗原分别免疫绵羊和小鼠获得羊免疫血清和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单抗)细胞株,以杂交瘤细胞株免疫小鼠制备腹水,羊血清和小鼠腹水分别经亲和层析后获得纯化羊抗CV-A10多克隆抗体(多抗)和小鼠抗CV-A10单抗。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法测定纯化多抗和单抗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以纯化羊多抗作为包被抗体、小鼠单抗作为检测抗体,进行配对筛选研究,建立CV-A10抗原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对方法的线性、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范围进行验证,并对CV-A10抗原生产过程中的样品和成品进行检测。结果 纯化抗CV-A10单抗和多抗均具有中和抗体活性。以多抗作为包被抗体、7株单抗作为检测抗体进行配对,其中5株单抗配对成功,选择CY166-14R作为检测抗体用于CV-A10抗原定量检测ELISA的建立;对检测方法进行优化,确定以羊多抗作为包被抗体的使用稀释比例为1:5 000〜1:10 000、小鼠单抗检测抗体稀释比例1 :2 000〜1:4 000。建立的CV-A10抗原定量检测方法范围为0.42〜10. 00 U/ml,线性决定系数≥0. 99;该方法仅能特异性检测CV-A10抗原,与其他抗原或物质(肠道病毒71型、CV-A6、CV-A16、M199、DMEM、Vero细胞蛋白、牛血清)无交叉反应;对高、中、低浓度样品进行测定,测定值/理论值在95%〜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5%以内。结论 建立了 CV-A10抗原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该方法在一定范围内的线性、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均较好,可用于CV-A10抗原生产过程样品和成品的质量控制,为CV-A10抗原的体外效力评价提供方法学基础。

  • 疫苗研究
    王文伟, 楼觉人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6): 316-31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1017-00069
    摘要 (371) PDF全文 (103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重组HPV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的二级结构。方法 取重组HPV16、18、52、58型VLP各1批,均调整蛋白浓度至250〜500 μg/ml,采用圆二色谱远紫外扫描,预测重组HPV VLP的二级结构。结果 重组HPV16 VLP二级结构的预测结果为α螺旋11.7%,反平行β折叠37.1%,平行β折叠4.5%,β转角19.2%,不规则卷曲30.3%;重组HPV18 VLP二级结构的预测结果为α螺旋11.9%,反平行β折叠36.9%,平行β折叠4.6%,β转角19.0%,不规则卷曲30.7%;重组HPV52 VLP二级结构的预测结果为α螺旋12.3%,反平行β折叠37.1%,平行β折叠4.7%,β转角19.0%,不规则卷曲30.2%;重组HPV58 VLP二级结构的预测结果为α螺旋11.7%,反平行β折叠35.3%,平行β折叠4.4%,β转角20.4%,不规则卷曲31.3%。结论 圆二色谱法预测了重组HPV16/18/52/58型VLP的二级结构,该技术可用于重组HPV VLP的结构确证研究。

  • 疫苗研究
    邹文琪, 姜志军, 石晨, 白萱, 张久威, 阮波, 刘玉晴, 刘生笙, 杨欣哲, 乔建, 王英, 徐葛林, 杨晓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5): 241-24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507-00026
    摘要 (599) PDF全文 (111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口服六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毒种的传代遗传稳定性,确保毒种能在传代过程中稳定遗传。方法 建立的主种子批传代扩增制备新的工作种子批,用于规模化生产各血清型原液。原液传代至疫苗代次后第6P6。对各血清型工作种子批、2批原液及P6,按照企业自建标准及中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通则规定的鉴别试验、病毒滴度测定、无菌检查、支原体检查、外源因子检查及遗传稳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检定。提取样品总RNA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定单核苷酸多态性及注释。分析传代过程中病毒滴度的变化及各血清型VP7、NSP4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结果 口服六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工作种子批、原液及P6的支原体、无菌和外源因子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各血清型工作种子批和P6病毒滴度在6.4~8.1 lg荧光转化灶/ml,原液病毒滴度在7.8~9.0 lg荧光转化灶/mlG1—G4G8血清型各样品VP7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100%G9血清型同源性分别为99.9%99.7%。各血清型样品NSP4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高于99.8%,且氨基酸突变位点均不在NSP4肠毒素活性区。结论 口服六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生产用毒种具有良好的传代稳定性,可用于大规模生产。

  • 疫苗研究
    罗静, 南方, 赵田, 周扬, 彭维, 吕雪艳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5): 247-25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11215-00086

    目的  探讨冻干制剂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液体制剂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02 ℃条件下存放对其效价的影响。方法  将冻干制剂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液体制剂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存放于02 ℃条件下一定时间后,与存放于28 ℃规定条件的制品进行疫苗效价的比较。结果  1人份和5人份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在02 ℃条件下分别存放17 h 20 min18 h 55 min,病毒滴度均符合5.77.1 lgPFU/ml的质量标准,且与存放于28 ℃规定条件的同批次疫苗比较,t值分别为0.260.28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在02 ℃条件下存放21 h 50 min23个型别的多糖含量均符合3565 μg/ml的质量标准,且与存放于28 ℃规定条件的同批次疫苗比较t值为0.01~2.25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冻干制剂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液体制剂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存放在02 ℃条件下的一定时间内,疫苗效价仍符合质量标准。

  • 疫苗研究
    缪晨阳, 惠满军, 张炬美, 沈微微, 李薇, 魏健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5): 251-25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120-00007
    摘要 (549) PDF全文 (104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自制磷酸铝佐剂在不同条件下的性状表征。方法 使用3批产业化规模的磷酸铝佐剂,分别考察不同灭菌次数和室温保存时间下的等电点、磷铝比、pH值、最大吸附能力、表面电荷、沉降率和粒径大小及分布。结果 3批自制磷酸铝佐剂灭菌3次,其等电点均为4.6±0.2,磷铝比均为0.9±0.1,pH值均为7.3±0.1,Zeta电位均为(-13±2) mV,最大能吸附4倍量的HPV16型L1抗原,沉降率均为21%±1%,90%粒径分布(Dv90)均为(15.5±0.5) μm,Dv50均为(6.0±1.0) μm,Dv10均为(1.5±0.5) μm;室温保存2年,其等电点均为4.6±0.2,磷铝比均为0.9±0.1,pH值均为7.4±0.1,Zeta电位均为(-13±3) mV,最大能吸附4倍量的HPV16型L1型抗原,沉降率基本均为21%±1%,Dv(90)均为(18.0±4.0) μm,Dv50均为(6.0±1.0) μm, Dv10均为(1.0±1.0) μm,各项均符合质量标准。结论 3批自制磷酸铝佐剂灭菌3次和室温保存2年仍可保证其质量;初步建立了磷酸铝佐剂稳定性评价平台,以确保自制磷酸铝佐剂的使用安全。
  • 疫苗研究
    庞宇, 王菲, 章孟学, 冯帆, 刘爱平, 孙成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5): 257-26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 311962-20220210-00011

    目的  建立氢氧化铝佐剂细菌内毒素的重组C因子检测方法。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载录的重组C因子法,通过灵敏度试验、标准曲线可靠性验证、稀释法排除干扰、重复试验,建立氢氧化铝佐剂的内毒素定量检测方法。结果 通过灵敏度试验,筛选出合适的96孔反应微板。标准曲线可靠性验证试验检测3批试剂,决定系数均大于0.980。干扰试验中通过稀释法排除氢氧化铝对检测的干扰。对Alhydrogel® 2%、国药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生产的氢氧化铝佐剂进行3次重复试验,未检测到内毒素。检测这两个生产厂家的氢氧化铝佐剂共13批,回收率均在50%~200%范围内,结果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 重组C 因子法检测氢氧化铝佐剂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可靠性、重复性及抗干扰能力,可应用于氢氧化铝佐剂的细菌内毒素检测。

  • 疫苗研究
    张雨薇 彭言峰 刘双军 陈子杨 韩德明 李景良 常军亮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4): 181-18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11129-00080

    目的 制备抗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荧光单克隆体(单抗)初步应用于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原液病毒灭活验证。 方法  SEOV L-99株灭活病毒原液为免疫原,采用小鼠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筛选抗SEOV特异性单抗杂交瘤;小鼠体内诱生法制备单抗腹水,蛋白A亲和层析纯化单抗,并以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其特异性;间接ELISA测定单抗效价和相对亲和力;纯化单抗采用搅拌法标记异硫氰酸荧光素,并分别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与小鼠脑内接种法对Ⅱ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原液进行病毒灭活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4株特异性抗SEOV L-99杂交瘤1D52E33A45B7蛋白质印迹法鉴定4株单抗均与SEOV L-99核衣壳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ELISA测定腹水效价为3.13×10-8~ 1.25×10-7;相对亲和力顺序为1D5>3A4>2E3>5B7;纯化抗体纯度>95%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1D5株单抗的结合比率为3.4;直接免疫荧光法与小鼠脑内接种法检测盲传3代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原液,病毒灭活验证结果一致结论 成功筛选到高效价特异性抗SEOV单抗,并制备荧光单抗,用于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生产工艺中病毒灭活验证。

  • 疫苗研究
    孙琦 马博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3): 127-13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20111-00005
    摘要 (456) PDF全文 (102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破伤风疫苗在BALB/c与NIH小鼠的免疫效果,探讨BALB/c小鼠用于破伤风疫苗效力实验的可能。方法 将破伤风毒素系列稀释至适当的浓度范围,根据小鼠存活情况摸索合适的毒素浓度,重复实验,测定BALB/c和NIH小鼠的破伤风毒素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分别用BALB/c和NIH小鼠的破伤风毒素2 LD50同时攻击BALB/c与NIH小鼠,考察BALB/c和NIH小鼠对破伤风毒素的敏感性。将破伤风疫苗稀释50、100、200倍,分别作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免疫BALB/c和NIH小鼠,免疫4周后50 LD50破伤风毒素攻毒,观察小鼠死亡情况。结果   BALB/c小鼠的破伤风毒素2 LD500.16 μg/ml;NIH小鼠的破伤风毒素2 LD500.23 μg/ml。用0.16 μg/ml的破伤风毒素分别注射BALB/c和NIH小鼠各3组,每组6只,BALB/c小鼠死亡动物数为3、3、2,NIH小鼠死亡动物数为0、0、0。用0.23 μg/ml的破伤风毒素分别注射BALB/c和NIH小鼠各3组,每组6只,BALB/c小鼠死亡动物数为6、6、6,NIH小鼠死亡动物数为3、2、3。3批破伤风疫苗免疫后的BALB/c与NIH小鼠采用相同攻毒剂量,每组14只,BALB/c小鼠攻毒后,高剂量组存活数为13、14、14,中剂量组存活数为10、10、9,低剂量组存活数为4、3、4;NIH小鼠攻毒后,高剂量组存活数为10、10、10,中剂量组存活数为6、7、6,低剂量组存活数为0、0、1。结论   BALB/c小鼠比NIH小鼠对破伤风毒素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更好地对破伤风疫苗产生免疫应答,在破伤风疫苗效价测定实验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小鼠品系。

  • 疫苗研究
    宣善锋 蒋加庆 景辉 陈浩 张颖 尹霄君 蔡蕾 闫现伟 曹慧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3): 131-13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10520-00021
    摘要 (327) PDF全文 (103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与其直接接触的包装容器的相容性,评估疫苗现用包装容器低硼硅玻璃安瓿的适宜性。方法 分别检测已包装的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在加速条件及长期规定储存条件下,疫苗及低硼硅玻璃安瓿的外观、安瓿中有毒有害金属离子AsSbPbCd 迁移量安瓿内表面脱片风险等,同时分析安瓿对疫苗质量的影响程度及安瓿是否被疫苗腐蚀受损。结果 3 批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在23~27 ℃放置 6个月,28 ℃放置30个月,安瓿中有毒有害金属离子迁移至疫苗中的量远低于安全限值,As迁移量为0.001~0.006 μg/支、Sb迁移量≤0.005 μg/支、Pb迁移量为0.028~0.080 μg/支、Cd迁移量为0.007~0.018 μg/支,低硼硅玻璃安瓿内表面被疫苗腐蚀脱片的风险较低。3批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在23~27 ℃放置6个月2~8 ℃放置27个月,疫苗及低硼硅玻璃安瓿外观与0个月一致;关键质量检定结果水分为1.5%~-2.4%、渗透压摩尔浓度为342~378 mOsmol/kg、活菌数为(3.61~7.75×106  CFU/mg、效力为15~20 mm均合格。结论 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与低硼硅玻璃安瓿发生相互作用的风险可接受,相容性良好,表明现用低硼硅玻璃安瓿是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