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编译
    流感一直影响着全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抗原漂移导致反复的流感流行。大量研究表明,病毒抗原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能使病毒再感染同一宿主。为此,流感疫苗的成分要每年更新以保证疫苗的有效性;然而,由于疫苗成分的确定有时间上的限制,人们难以做到识别出每一个有意义的抗原漂移。疫苗不匹配会影响其效果,导致病毒传播和经济损失,1997—1998年流感季节就是如此。为了应对抗原漂移,需要研制能够抵抗异源变异株的广谱保护作用疫苗,以预防季节性、流行性和大流行流感。目前,除了应用佐剂外,正在兴起的研究还包括研发通用疫苗和利用交叉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疫苗。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 32(1): 45-49.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m.1673.4211.2009.01.011
    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一种致死性神经变性疾病,可累及人类和某些动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感染者的治疗和未感染者的预防,主动和被动免疫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预计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的被动治疗性免疫将是第一个用于人体试验的抗TSE疫苗。主动免疫疫苗的研制进展取决于可引起PrPSc特异性抗体的抗原的获得。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6): 273-277.
    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仍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结核病的最终控制需要安全有效疫茁的研制。一种有效的抗结核病眶单位疫苗需要确认和分离结核杆菌的关键组分,这些组分应能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通过分析结核杆菌组分的理化性质和免疫生物学特性可确认候选亚单位疫苗。本文重点讨论了分枝杆菌组分的理化性质对保护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及对嗣后抗结核病亚单位疫苗研制的影响。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5): 220-22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5.008
    Baidu(1)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原因,而宫颈癌是妇女的第二常见癌症.当前,HPV-L1病毒样颗粒已获准作为抗HPV感染的预防性疫苗,这可能将在数十年内降低宫颈癌发生率.靶向HPV调节蛋白E6、E7的治疗性疫苗有望对宫颈癌或其前期损害有效果,类型有重组蛋白和DNA疫苗、多肽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以及病毒和细菌载体疫苗.将这些疫苗类型与常规疗法或CD4+调节T细胞调节方案联合使用似更有希望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概述了当前及将来在动物和临床水平针对HPV相关恶性肿瘤的治疗性疫苗策略.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5): 224-22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5.009
    人们常常忽视由寄生虫和细菌引起的热带病,它们给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开发预防和控制热带病的疫苗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热带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它们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的疫苗迫在眉睫.本文就一些主要的反贫困疫苗的研发现状进行综述.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5): 229-232.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5.010
    Baidu(1)
    本文对肺炎链球菌的病原学作了简要介绍,概述了肺炎链球菌病的公共卫生影响,着重介绍了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尤其是7价肺炎链球菌的抗原组成、免疫程序,免疫原性、预防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对各国的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提出了建议.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5): 233-23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5.011
    霍乱流行仍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在阐述霍乱免疫机制的同时,就霍乱预防制剂的研制情况,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基于霍乱弧菌脂多糖的免疫原,以及霍乱弧菌脂多糖结合疫苗的开发情况作了介绍.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4): 163-16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4.006
    摘要 (316) PDF全文 (1377)   可视化   收藏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入侵宿主细胞是一个复杂的多步过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附着与糖胺聚糖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有关,附着后病毒连续与3种入侵因子:B类Ⅰ型清除受体(scavenger receptor)、CD81以及密蛋白1相互作用.新近又发现了CD81配偶体EWI-2wint,它可以阻断HCV颗粒与CD81的相互作用,表达该蛋白的细胞可免受HCV感染.HC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进入胞内,并可能在早期内体中与其融合.本文旨在介绍目前对HCV入侵细胞机制的最新认识.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4): 167-17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4.007
    摘要 (343) PDF全文 (1201)   可视化   收藏
    从1981年发现AIDS以来,AIDS已在全球流行,成为全球发展和公共卫生的威胁.开发安全、有效、价格便宜的HIV疫苗是控制AIDS大流行的最佳办法.过去几年里,在HIV/AIDS基础病毒学、免疫学、发病机制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研究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由于HIV基因的高变异性、免疫保护相关物的缺乏、现有动物模型的局限性以及与众多临床试验实施相关的后勤问题,研制HIV疫苗面临着棘手的科学难题.超过35个候选疫苗已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1万多名志愿者参与试验,已完成2项Ⅲ期临床试验,参与试验的志愿者超过7500人.已试验了多种疫苗和免疫接种策略,包括DNA疫苗、亚单位疫苗、活载体重组疫苗和不同的初免-加强疫苗组合.本文综述了HIV疫苗的研发现状,总结了目前取得的成果,并讨论了在开发各种HIV疫苗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4): 171-17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4.008
    能保护人类防御高致死性马尔堡和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尚未问世,但它们的载体疫苗已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取得成功.载体疫苗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及先存的抗载体免疫力问题是其获批的关键障碍.尽管马尔堡和埃博拉病毒疫苗防御作用的免疫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但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显示,防御马尔堡和埃博拉病毒是可能的,疫苗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获准用于人类.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4): 175-17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4.009
    人偏肺病毒(HMPV)是引起全世界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儿童中.需要HMPV疫苗来预防与婴儿感染相关的严重疾病.首要的策略是研制特别适用于防御呼吸道病毒的鼻腔免疫减毒活疫苗.反向遗传学提供一种高度鉴定的候选减毒疫苗研制方法.本文就利用反向遗传学设计HMPV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4): 178-18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4.010
    2007年9月-2008年1月,全球分离到甲型流感(H1N1)、甲型流感(H3N2)、甲型流感(H5N1)和乙型流感病毒.全球流感疫情比近年同期轻,南半球在9月份仍有轻型流感,10月减轻.北半球流感疫情,亚洲和北美洲在11月开始,在12月、1月加剧,欧洲在12月流感疫情开始,1月加剧.对流感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分析表明,甲型流感(H1N1)病毒的抗原性与疫苗株A/所罗门群岛/3/2006密切相关,但日益增加的比例与A/布里斯班/59/2007更密切相关.甲型流感(H3N2)病毒的抗原性与疫苗病毒A/威斯康星/67/2005和A/广岛/52/2005密切相关.但大多数与新近建议的疫苗病毒A/布里斯班/10/2007密切相关;乙型流感病毒B/维多利亚/2/87谱系病毒的抗原性与疫苗病毒B/马来西亚/2506/2004密切相关;大多数B/山形/16/88谱系病毒的抗原性与B/佛罗里达/4/2006、B/布里斯班/3/2007和B/仙台/114/2007病毒密切相关.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4): 181-185.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4.011
    NY-ESO-1是肿瘤-睾丸(cancer-testis,CT)抗原家族成员之一,在许多不同类型的人类肿瘤中都有表达,是迄今发现的最具免疫原性的肿瘤抗原之一.NY-ESO-1可以在阳性表达肿瘤患者体内诱导自发性体液和T细胞免疫应答,因此在肿瘤疫苗研制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10-11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5
    Baidu(1)
    带状疱疹是由以前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感染再度激活而引起,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者,可能是VZV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力减弱或丧失所致.目前治疗带状疱疹和疱疹后神经痛的方法包括抗病毒剂和止痛药,随之带来较高的经济费用.一些临床试验已证实0ka/Merck株VZV减毒活疫苗(ZostavaxTM)是安全的,能增强VZV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力,并能在60岁以上人群中显著降低带状疱疹和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该疫苗最近已通过审批,一旦使用,可望明显减少带状疱疹发病和与之相关的费用.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14-11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6
     诱导中和抗体是许多有效疫苗的关键特征,也是在动物模型中唯一证明能完全阻断HIV感染的免疫应答.但是,HIV-1广泛的遗传变异性和复杂的免疫逃避机制,已经使得迄今为止所有利用HIv-1疫苗免疫原诱导有效中和抗体应答的尝试受到阻碍.最近对病毒免疫逃避机制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对病毒包膜糖蛋白结构和免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些都将有助于克服困难,设计出新的免疫原诱导产生保护性抗HIV-1抗体.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18-12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7
     自2003年以来,已有250多人感染H5N1禽流感,均导致了严重的疾病和/或50%以上死亡率.合法和非法的家禽流动可携带高致病性H5N1病毒跨越长距离,从而使病毒在宽广的地域中传播.除了疫苗接种者的免疫状况以外,疫苗类型、抗原含量、接种方式、接种剂次及佐剂的使用都将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政府、疫苗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应该联合起来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以决定能诱导最适免疫应答的疫苗配方、浓度和接种剂次.急需抓紧时间制备合适的大流行流感疫苗.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21-12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8
     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继续在全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的健康.虽然流行病学显示疾病呈现全球性变化,但是大多数疾病是由A、C、Y和W135群引起的.MenactraTM是预防A、C、Y和W135群的四价脑膜炎球菌-白喉类毒素结合疫苗(MCV-4),美国已批准其在11~15岁人群中使用.MCV-4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可以诱导与保护作用相关的强烈免疫应答,疫苗诱生的抗体能持续3年.且机体能对加强免疫产生免疫记忆应答.疫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短暂轻微的注射部位反应和头痛.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2): 62-6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2.005
    霍乱至今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疫苗.O1群El Tor生物型霍乱弧菌临床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的可利用性,使人们在霍乱研究中进行基因组功能分析成为可能,从而有助于识别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细菌性靶标,并由此推进新一代霍乱疫苗的研发.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2): 71-7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2.007
     对于HIV-1,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能显著改善HIV/AIDS病人的健康并延长其寿命.但高昂的费用和治疗条件令大多数HIV患者望而却步,尤其在感染水平高、公共资源极度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到2004年底,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2540万HIV感染者,该地区迄今仍是HIV-1C感染最严重的地区.几种候选HIV-1C疫苗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这些候选疫苗的设计主要是来自HIV-1C的HIV-1调控蛋白和结构蛋白.本文重点介绍HIV-1C疫苗的研究进展.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2): 75-7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2.008
    Baidu(3)
    宫颈癌仅出现在感染特异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妇女,这一发现促进了非细胞学宫颈癌预防策略的发展.用灵敏的分子手段检测HPV可显著提高对高度恶性宫颈癌前期损害的检测能力.防御HPV 16和18型引起的宫颈癌的预防性HPV疫苗已开发成功.本文讨论怎样更好地将HPV DNA检测和HPV疫苗纳入宫颈癌预防工作,给妇女提供最大裨益并降低全球宫颈癌负荷.
  • 编译
    蒋丽明 叶琳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6): 263-26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6.007
    摘要 (415) PDF全文 (1397)   可视化   收藏
    Baidu(3)
    理论上口服霍乱减毒活疫苗优于死疫苗,减毒的霍乱弧菌经单剂口服接种即可在肠道定居并迅速产生免疫应答,无需再次接种.在霍乱流行区的部分人群中,由于先存抗体可抑制活菌在肠道定居,从而使疫苗免疫效果下降.目前,已开发了多种针对不同血清群的口服霍乱减毒活疫苗,在志愿者中已证明是安全有效的,疫苗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评估正在进行中.
  • 编译
    陈奕 许国章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6): 271-27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6.009
    Baidu(3)
    目前,疫苗仍是预防传染病的无可争辩的武器.然而,疫苗供应有限,这就促使人们研究抗原减量的免疫接种程序.本文讨论了目前儿童免疫接种的现状、降低疫苗接种费用的方法及以现有疫苗挽救更多生命的潜能.
  • 编译
    周祖木 徐冰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5): 201-20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5.003
    摘要 (407) PDF全文 (1112)   可视化   收藏
    Baidu(4)
    狂犬病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狂犬病显得更加重要.本文针对狂犬病的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对所用疫苗和其他生物制品的特点、肌肉注射和皮内注射的优缺点、使用条件、注意事项以及适应证和禁忌证等作了介绍.此外还介绍了WHO推荐的8部位皮内接种法和2部位皮内接种法.
  • 编译
    严有望 李少安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5): 204-20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5.004
    摘要 (365) PDF全文 (1018)   可视化   收藏
    Baidu(14)
    本文介绍了腮腺炎的病原学、各种腮腺炎疫苗的免疫程序、效果、不良反应以及WHO对腮腺炎疫苗的意见.
  • 编译
    王剑虹 崔萱林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5): 215-21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5.007
    摘要 (390) PDF全文 (1066)   可视化   收藏
    存在于机体细胞表面和病原体表面的糖表位结构复杂多样,不同的结构和提呈方式能影响机体对它们的识别、加工以及直接针对这些表位所产生的免疫应答.本文阐述了糖类免疫的机制,讨论了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能预防有荚膜细菌感染的糖类疫苗.
  • 编译
    王伟 朱为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5): 219-222.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5.008
    摘要 (370) PDF全文 (1018)   可视化   收藏
    Baidu(2)
    在发达国家,C群脑膜炎球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不可预见的暴发和病例的双峰分布,1岁以下幼儿发病率最高,其次是十几岁少年.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能诱导幼婴产生T细胞依赖性免疫应答、保护性抗体和记忆应答.免疫原性和效力研究显示免疫力随时间而下降,1岁前接种提供的保护作用似较短.全球实施了多种不同的控制策略,现有的免疫接种程序并非最佳.在大多数流行病学方案中,1岁左右接种第1剂、12岁左右接种第2剂的免疫程序似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
  • 编译
    张瑾 王文栋 王国治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5): 223-225.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5.009
    摘要 (371) PDF全文 (1141)   可视化   收藏
    生活在疟疾流行区的人们最终能产生抗疟原虫免疫力,说明发展抗疟疾疫苗是有可能的.虽然很少采用全虫疫苗免疫,但是用减毒的寄生虫免疫却是唯一诱导人类无虫免疫的方案.这个结果促使人们去寻找能产生相同保护力的亚单位疫苗,但是现在的候选亚单位疫苗没有一种能产生完全相同的保护作用.随着近来遗传修饰疟原虫的出现,人们重新关注活虫免疫.本文回顾了过去的研究,概述了这一领域的当前进展,并讨论了在进行大规模活虫免疫之前所面临的挑战.
  • 编译
    吴晓文 徐帆洪 朱为 张光朴 郭盛淇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4): 148-15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4.002
    摘要 (515) PDF全文 (1137)   可视化   收藏
    利什曼原虫是一种单细胞真核寄生虫,由于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使其作为表达系统既能有可观的表达量,又能有类似于哺乳动物细胞翻译后加工的能力.本文介绍了基于利什曼原虫细胞的蛋白表达系统的研究历史与进展,并结合作者实验室的工作介绍其表达HBsAg以及其他一些真核蛋白的实验结果.利什曼原虫蛋白表达载体可能在药物靶向与疫苗呈递系统方向有相当好的应用前景,安全性研究也在开展中.
  • 编译
    陶晶 何平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4): 159-162.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4.005
    Baidu(2)
    伤寒因高度的传染性和沉重的疾病负担,构成较大的全球健康问题.执行适合的食品加工程序和建立安全的供水系统是有效预防伤寒的基石.然而,伤寒疫苗依然是有效预防伤寒的重要工具.现有两种批准的疫苗,具有很好耐受性和效力.其中Vi多糖亚单位疫苗是肌肉或皮下注射接种,另一种减毒活疫苗则口服接种.本文就各种伤寒疫苗研制方法的优缺点及潜在的候选疫苗加以讨论.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4): 163-165.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4.006
    2006年9月-2007年1月,全球分离到甲型流感(H1N1)、甲型流感(H1)、甲型流感(H3N2)、甲型流感(H5N1)和乙型流感病毒.全球流感疫情比近年同期轻,南半球在9月份有轻型流感,在10月减轻.北半球流感疫情在11月开始,比往年来得迟.北美洲在12月、欧洲在1月流感疫情加剧.对流感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分析表明,甲型流感(H1N1)病毒的抗原性与疫苗病毒A/新喀里多尼亚/20/99密切相关,但日益增加的比例与A/福岛/141/2006、A/香港/2652/2006和A/所罗门群岛/3/2006更密切相关.甲型流感(H3N2)病毒的抗原性与疫苗疫毒A/威斯康星/67/2005和A/广岛%/52/2005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新近分离株的抗原性和遗传性与疫苗株不同;乙型流感病毒B/维多利亚/2/87谱系病毒的抗原性与疫苗病毒B/马来西亚/2506/2004密切相关;B/山形/16/88谱系病毒的抗原性与以前的疫苗病毒B/上海/361/2002和B/江苏/10/2003不同,而与参与病毒如B/佛罗里达/7/2004、B/埃及/144/2005和B1密执安/2/2006更密切相关.
  • 编译
    杨子江 王蕾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4): 166-16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4.007
    摘要 (412) PDF全文 (1043)   可视化   收藏
    一旦证实消灭了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那么与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常规免疫的公共卫生利益相比,由OPV所致的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或由传播的疫苗源性脊髓灰质炎病毒暴发引起的疾病的负担将日益凸显.为了确保脊髓灰质炎永久性消灭,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最终停止OPV常规免疫计划.世界正进入脊髓灰质炎的消灭及确证阶段,因此,为OPV停用所作的准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为其安全停用OPV的危险性管理体系也在制定中.此体系包括:所有已知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及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生物安全防护;建立国际OPV储备;确保在证实脊髓灰质炎消灭后,有一个持续的全球监测和反应机制;在决定继续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免疫的国家中,制定相关的国家政策.为了最终达到全球同步停用OPV,需要同一水平的国际性合作与协调.
  • 编译
    许乐燕 徐闻青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4): 169-171.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4.008
    乙型脑炎是亚洲最重要的病毒性脑炎,目前大规模使用的乙型脑炎疫苗有鼠脑纯化灭活疫苗、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和细胞培养减毒活疫苗3种类型.本文介绍了乙型脑炎病毒、疫苗的使用情况以及WHO关于疫苗及其使用方面的意见.
  • 编译
    李媛媛 徐静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4): 172-175.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4.009
    近年来,一些利用通用表达系统表达抗原,并将其耦联于佐剂系统的研究屡有报道.本文介绍了应用基因融合技术实现重组抗原与免疫刺激复合物的联合,并对一系列研究结果进行了阐述.
  • 编译
    周海云 张静 江丽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4): 176-17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4.010
    摘要 (375) PDF全文 (1086)   可视化   收藏
    如果没有防腐剂(如硫柳汞),多剂液体疫苗就易受到细菌污染,从而导致接种者死亡或发生严重疾病.有关含硫柳汞疫苗的安全性问题,目前已积累了大量动物及流行病学研究证据.在发达国家,不含硫柳汞的单剂疫苗已作为一种预防措施纳入儿童疫苗.而在发展中国家,多剂瓶装疫苗仍对疫苗接种至关重要.本文讨论了汞的毒性,特别是疫苗中的硫柳汞安全性,明确了在需要使用硫柳汞的国家中继续使用硫柳汞是安全的.
  • 编译
    沈谊清 徐闻青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3): 103-10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3.003
    摘要 (464) PDF全文 (1304)   可视化   收藏
    Baidu(18)
    美国自1995年开始推荐对所有12~18月龄儿童、易感青少年和成年人实施水痘疫苗常规免疫.最初许多内科医生怀疑是否需要预防原发性水痘.然而通过政府规定儿童入托和入学必须进行水痘疫苗接种,至2004年,美国水痘疫苗接种率已提高到大约90%.一些研究表明,处于免疫年龄段的儿童以及成年人中水痘相关的医疗资源使用、费用和死亡率都随之减少.存在的问题包括:首先,已接种疫苗人群中"突破性"水痘的暴发,这可能促使接种第2剂疫苗的建议产生;其次,地方性水痘流行的减少可能使自然免疫力衰退的成年人二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增加.后者强调有望于2年内批准并推荐用于老年人的新水痘疫苗的重要性.
  • 编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3): 107-10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3.004
    本文介绍大流行前新候选H5N1疫苗病毒的研制现状,新近分离到的H5N1病毒的遗传特性和抗原特性.2型病毒已经造成2006年人群感染.在同一型内血凝素的抗原性相似.新分离到的病毒在抗原性上与以A/印度尼西亚/5/2005和A/印度尼西亚/CDC357/2006(1亚型)为代表的大多数人分离株不同,而与2亚型中的H5N1病毒的抗原性似更密切相关.
  • 编译
    顾江 毛旭虎 曾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3): 109-112.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3.005
    摘要 (372) PDF全文 (1111)   可视化   收藏
    肠道感染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约170万~250万人死亡,居所有疾病的第三位.引起肠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如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人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和细菌(如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目前伤寒和霍乱疫苗的效力较好,但尚无有效预防人杯状病毒、弯曲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和志贺菌的疫苗.新型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已得到研发,并准备申请上市.本文综述了预防肠道病毒或细菌性传染病的疫苗的研发状况.
  • 编译
    陈锦荣 江丽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3): 112-11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3.006
    摘要 (381) PDF全文 (1431)   可视化   收藏
    Baidu(1)
    一些病原体有可能被错用于生物恐怖行为或生物战,因而需要有对这些病原体的预防性疫苗,生物防御疫苗应该既安全又容易免疫,并能在肺表面快速诱导抗各种气源性病原体的黏膜免疫.本文就研制基于沙门菌的多价生物防御疫苗所用的技术、必须考虑的事项、已取得的进步以及今后的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 编译
    刘宇 袁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3): 120-12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3.008
    近10余年来,通过植物进行亚单位疫苗的表达已经成为一种安全、便利和经济的技术平台,为疫苗的生产和接种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方法.本文旨在回顾过去15年中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并探讨其发展前景.
  • 编译
    梁栋 任浩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3): 124-12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3.009
    摘要 (449) PDF全文 (1066)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前列腺癌疫苗显示了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研究主要包括自体和异体全肿瘤细胞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以及痘病毒疫苗.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的结果预示了将疫苗联合常规疗法应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前景.本文综述了前列腺癌免疫疗法的最新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