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10
  

  • 全选
    |
    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
  • 瞿爱东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50516-0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值此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之际,作为《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的编委与忠实读者,回顾这本杂志与我科研生涯的交织轨迹,恰似一部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微观史。从1984年踏入上海生物制品所实验室的青涩学子,到如今带领团队实现抗体药物产业化的研究者,这本杂志始终是我获取专业知识、开拓学术视野的重要伙伴,也见证了中国生物制品学界的发展进步。在此,我很高兴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故事和点滴体会。

    1984年大学毕业后,我便被分配到上海生物制品所(后文简称为“上生所”)细胞生物实验室工作,从事正在兴起的利用DNA重组技术开发蛋白重组疫苗的研发工作。作为刚走出校门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虽热情有余,但经验及方法严重不足。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开展科研工作的问题,其中如何快速有效查找并获取科研信息是重要一关。幸运的是,当时上生所拥有非常齐全的当代有影响力的生命科学领域杂志,并拥有许多外文书籍。鉴于当时国内外交流信息比较迟缓,上生所还主办了颇具特色的《国外医学•生物制品分册》。杂志及时刊登最新的科技信息,并翻译、摘录最新的国外生物制品研究领域的科研动态,是我们科研人员了解世界科研动态的重要媒介。每期新杂志一到,同事们争相阅读,个个沉浸在获取前沿资讯的喜悦之中。 

    当时编辑部旁边的图书馆,是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殿堂。为了帮助大家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快速准确找到需要的资料,德高望重的向建之教授还亲自向年轻科研人员讲解检索文献的方法。记得我读的第一本英文书是关于启动子如何调节蛋白表达的专著。书不算太厚,大概300页,由于当时对许多专业名词不熟悉,我花费了整整3个月的业余时间才将这本书读完。但知识的果实是甘甜的。对那本书的潜心研读不仅使我对重组DNA技术有关启动子调节蛋白表达的理论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还让我累积了大量分子生物学英文专业词汇,为我后来的职业生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此,工作之余,我常躲在图书馆内阅读,既是自我提升,也是一种精神享受。阅读最多的,还是我们生物所自己编译的那本杂志(1985年起更名为《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记得有一次读到有关用昆虫病毒在家蚕中表达蛋白的信息,既兴奋又好奇。幸运的是,不久后我所在的科室就与加拿大某研究所就利用家蝉昆虫病毒表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蛋白开展了合作课题,我也有幸代表科室赴加拿大进行合作研究,并圆满完成了任务,将研究成果在国际病毒学会议上口头发表。

    在之后的研究生涯里,最初累积的知识及阅读前沿资讯的习惯使我受益良多。在做任何工作之前,我都力求对相关知识及原理有全面、深刻的认知。在国外工作时,面对表达蛋白包涵体的复性问题,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查阅有关蛋白质变性、复性的专著,并将掌握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开发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n个蛋白的复性率达到90%以上,并将该成果分享给全系同仁。

    2005年我回到上生所工作。鉴于当时信息全球化趋势以及科研工作者外语水平的显著提高,研究人员对专业文献及行业资讯获取的便捷性有了天翻地覆的提升。我国期刊行业也进行了科学整合,上生所主办的《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几经改革,转由与中华医学会联合主办,并于2006年正式更名为《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主要刊登生物制品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综述,为实验室的年轻同事及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而我作为杂志的忠实读者,也有幸被邀请担任编委,一晃已有近20年。

    结合在国外的学习研究情况及对生物制品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研判,从国外回来后,我成立了新的研发团队,主研方向为治疗性单抗药物开发,但重组蛋白技术仍然是抗体研发的重要基石之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也仍然是药物开发最基本的知识。回国后的近20年,我们从无到有,搭建了以人源化技术开发单抗的新药平台、抗体偶联小分子药物平台、双抗平台及抗体产业化平台等,目前已有2款单抗药物获批上市、1款单抗药物申报上市、多个1类新药获得临床试验通知书,其中4个抗体偶联药物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并初步取得了较好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近在身边的《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也有一份功劳。回顾过去,杂志给予我最初的科学营养,为我开启了了解科技前沿的一扇心窗,为我后期的个人提升奠定了基础。

    在此,预祝《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越办越好!

  •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治疗制品
  • 胡方焱, 马金玲, 杨秀兰, 邹家杰, 何亚男, 叶琳, 孙云霞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155-16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826-0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抗新型冠状病毒卵黄抗体喷雾剂经鼻腔和口咽部重复给药后动物的全身和局部毒性反应,以及皮肤的致敏性和眼刺激性,评价其非临床安全性。方法 ICR小鼠每天1次滴鼻腔和滴口咽部给予供试品(71.04、142.08 μg/d)2周,评价毒性反应。SD大鼠每天2次滴鼻和口咽喷雾给予供试品(639.35、1 278.70、2 557.40 μg/d)4周后,评价毒性反应、靶器官、毒代动力学以及停药4周后恢复情况。豚鼠背部皮肤涂抹给予0.4 mL浓度2 367.96 µg/mL供试品,致敏并激发,评价皮肤过敏反应情况。新西兰兔每天3次、连续7 d结膜囊内滴眼给予浓度2 367.96 µg/mL供试品,评价对眼的刺激性。结果 2个剂量组ICR小鼠2周后均未见明显全身毒性反应,未见不良反应剂量为142.08 μg/d;142.08 μg/d组给药局部可见刺激性反应,局部安全剂量(71.04 μg/d)为临床拟用最高总剂量的31.17倍。3个剂量组SD大鼠4周后血药浓度均低于定量下限(0.74 μg/mL),动物未见明显全身毒性反应,未见不良反应剂量(2 557.40 μg/d)为临床拟用最高总剂量的112.20倍,仅高剂量组雄性大鼠给药局部(鼻黏膜和固有膜)出现可恢复的刺激性反应。豚鼠主动皮肤过敏试验和新西兰兔眼刺激反应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供试品经鼻腔和口咽部给药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剂量达到临床拟用最高剂量的100倍以上,未见全身毒性反应;大剂量经鼻和咽部多次给药,虽对SD大鼠局部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停药后可恢复。临床制剂浓度下使用供试品,无皮肤过敏反应或眼刺激性。
  • 程鹏博, 宋菲扬, 汪馨, 何佳丽, 周淑洁, 程晓东, 苏颖, 王斌冰, 柴瑜, 罗献伟, 陈霞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165-16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50113-0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2021—2023年安徽省不同血清群的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Nm)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收集2021—2023年从安徽省的流脑病例、密切接触者和健康人群中分离培养的35株Nm,并采用E试验检测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35株Nm对青霉素和头孢噻肟的敏感率均为97.14%,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米诺环素、阿奇霉素、氯霉素及利福平的敏感率均为100.00%,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仅为5.71%,对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均为0.00%。其中,2022年从密切接触者中分离的1株B群Nm对青霉素不敏感,2023年从健康人群中分离的1株血清不可分群Nm对头孢噻肟不敏感。结论 安徽省2021—2023年分离的35株Nm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米诺环素、阿奇霉素、氯霉素和利福平表现为普遍敏感,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表现为部分耐药,对复方新诺明完全耐药。随着安徽省Nm耐药情况的日益复杂,应对Nm开展长期的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包正琦, 梁凌宇, 秦芝蕾, 段丽娟, 马江, 张锐, 高建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170-17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1129-00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经免疫亲和层析纯化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的等电点分布与比活性的关系,为工艺优化建立更好的质量表征。方法 采用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测定免疫亲和层析纯化前后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的等电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免疫亲和层析纯化前后样品的等电点分布范围均在4.97~9.88之间;纯化后样品等电点的分布更为集中;样品纯化后在等电点区间6.01—7.00和8.01—9.00的峰面积占比较纯化前的有所增加,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70%、37%;在等电点区间7.01—8.00和9.01—10.00的峰面积占比降低,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25%、26%。结论 根据研究结果推测,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中针对破伤风毒素的中和活性较强的抗体等电点可能主要分布在6.01—7.00和8.01—9.00。
  • 技术方法
  • 王永蓉, 程晨, 吴凡, 刘勤, 苏雯, 方帷, 杨雁霞, 王玮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175-17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1225-00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快速检测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抗原含量,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方法 将兔抗EV71抗体偶联到SPR芯片表面,监测EV71抗原与抗体结合后SPR 芯片表面信号的变化。使用EV71国家抗原标准品建立SPR检测EV71抗原的新方法,验证该方法的线性、专属性、精密度和准确度。取6批次疫苗原液进行抗原检测,比较SPR与ELISA 2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 兔抗EV71抗体对EV71具有良好的亲和能力,偶联水平为8 037响应单位。EV71国家抗原标准品的抗原含量在12.5~200.0 U/mL时,与SPR仪响应值的变化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0.990 0。芯片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PBS均无交叉反应。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52%和1.54%。准确度的回收率在91.70%~103.85%。SPR技术和ELISA检测不同批次疫苗原液抗原含量,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1, P=0.028),但2种方法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15%,且结果趋势一致。结论 建立并验证了应用SPR技术检测EV71抗原含量的新方法,该法线性、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良好,可用于EV71灭活疫苗抗原含量的快速检测。
  • 杨欣宇, 唐悦, 彭诗浛, 李铎, 王栋, 卢亚奇, 王宇, 陈玥如, 王婉, 李雄雄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180-18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1120-00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快速、简便和准确地检测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呼吸道合胞病毒(recombinant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expressing the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RSV-EGFP)感染滴度的方法。方法 以反向遗传学构建的RSV-EGFP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为检测方法,建立以泊松分布为基础的数学模型并做曲线拟合,以数学模型中的预设参数进行病毒感染滴度计算。结果 成功建立了基于泊松分布的病毒感染数学模型和流式细胞术检测RSV-EGFP感染滴度的新方法。与传统的荧光显微镜计数法比较,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879);6次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为10.42%(荧光显微镜计数法为60.44%),重复性好。结论 建立了适用于RSV-EGFP感染滴度测定的新方法,可为其他病毒感染滴度的测定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 郭蕊, 袁辰非, 金婵婵, 张祺, 曹起超, 吴鹏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186-19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814-0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适用于测定人凝血因子Ⅷ(human coagulation factor Ⅷ,FⅧ)中肝素残留量的生色底物法。方法 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建立生色底物法(包括动力学法和终点法)测定FⅧ中肝素残留量,并对该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准确度、中间精密度、定量限和检测范围进行验证。采用以上方法对3批FⅧ样品中肝素残留量进行测定。结果 动力学方法和终点法的专属性均良好;当肝素标准溶液浓度在0.000~0.064国际单位(international unit,IU )/mL时,2种方法浓度与吸光度值或其变化速率的对数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均值均在75%~120%,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均≤8%,中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均≤8%。动力学法和终点法的定量限分别为0.007 和0.014 IU/mL,检测范围分别为0.007~0.048 和0.014~0.048 IU/mL。2种方法检测3批样品的肝素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结论 成功建立了FⅧ中肝素残留量检测方法,该法的专属性、线性、准确度、中间精密度均良好。
  • 综述
  • 宣善锋, 蒋加庆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192-19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515-0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严重时威胁生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特征随时间变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百日咳再现的情况不断发生,我国百日咳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百日咳再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此文旨在系统梳理和分析我国百日咳再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控建议,为此类传染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 任琎, 李计来, 李树香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198-20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530-0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脂质体是人工制备的纳米级球形囊泡状结构,由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等构成。脂质体因灵活的电荷、粒径调控以及表面修饰特性等优势在药物递送和疫苗开发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在肿瘤治疗领域,脂质体通过增强药物的靶向性、改善药物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以及控制药物释放等方式成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工具,是改善药物递送效率和增强抗肿瘤疗效的关键技术。此文对脂质体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新型脂质体的开发提供参考。
  • 刘彬, 巴剑波, 戚中田, 栾洁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206-21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1112-00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属于蚊媒传播病毒,感染后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至今尚不清楚ZIKV感染的致病机制,以及感染早期病毒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作为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解代谢的核心分子,其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通过调节蛋白翻译和细胞自噬影响ZIKV复制,上游分子Akt激酶活性在ZIKV感染过程也发挥重要作用。此文从ZIKV的结构与复制、mTOR复合物的结构和信号通路以及mTOR信号通路调节ZIKV复制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mTOR信号通路与ZIKV感染复制的作用机制。
  • 徐颖之, 刘银龙, 郭林, 肖海峰, 李国顺, 顾美荣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211-21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1011-00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长期流行。近10年来,世界范围HFMD病原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2012年前主要流行的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coxsackievirus A, CV-A)16型(CV-A16)转变为其他肠道病毒,其中以CV-A6的增长趋势最为显著。由于已上市的单价EV-A71灭活疫苗无法对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产生交叉保护,因此不能完全满足防控HFMD的需求,亟待研制能够同时预防多种主要流行肠道病毒感染的多价疫苗。此文就中国和世界范围HFMD的病原谱变化和疫苗研究进行综述。
  • 赵美依, 马雷钧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5, 48(3): 219-22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40726-0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单克隆抗体药物因其特异性高、靶向能力强、不良反应小等特点,成为目前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表位作为抗体识别抗原的特殊区域或结合位点,其有效鉴定对药物发现和设计至关重要。此文主要对抗体表位的X射线晶体学、噬菌体展示技术、ELISA等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阐述其相关原理、特点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