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抗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卵黄抗体(egg yolk immunoglobulin,IgY)在体外对SARS-CoV-2及其变异株的中和抑制作用,探讨其作为鼻腔/口腔喷雾剂用于预防和阻断SARS-CoV-2感染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间接ELISA检测抗SARS-CoV-2 IgY原液及成品对刺突(spike,S)蛋白的抗体效价;用微量细胞病变法检测其对SARS-CoV-2的中和活性;用萤光素酶发光法检测其对SARS-CoV-2假病毒的中和作用。结果 抗SARS-CoV-2 IgY原液的抗S抗原效价为1:32 000~1:64 000,成品的效价为1:16 000~1:32 000;两批原液对活病毒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128和1:256,相应的抑制中浓度(media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36.22和36.50 μg/ml;成品对SARS-CoV-2假病毒的IC50均值分别为4.571 μg/ml(WT)和6.07 μg/ml(D614G);对变异株假病毒的IC50分别为15.09~29.94 μg/ml(B.1.1.7)、41.71~55.56 μg/ml(B.1.351)和16.66~32.33 μg/ml(B.1.617.2)。结论 抗SARS-CoV-2 IgY与SARS-CoV-2重组S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在体外能显著地中和SARS-CoV-2活病毒、假病毒及变异株假病毒,有望用于SARS-CoV-2感染的预防和阻断。
目的 对比破伤风疫苗在BALB/c与NIH小鼠中的免疫效果,探讨将BALB/c小鼠用于破伤风疫苗效力实验的可能。方法 将破伤风毒素系列稀释至适当的浓度范围,根据小鼠存活情况摸索合适的毒素浓度,重复实验,测定BALB/c和NIH小鼠的破伤风毒素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分别用BALB/c和NIH小鼠的破伤风毒素2 LD50同时攻击BALB/c与NIH小鼠,考察BALB/c和NIH小鼠对破伤风毒素的敏感性。将破伤风疫苗稀释50、100、200倍,分别作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免疫BALB/c和NIH小鼠,免疫4周后用50 LD50破伤风毒素攻毒,观察小鼠死亡情况。结果 BALB/c小鼠的破伤风毒素2 LD50为0.16 μg/ml;NIH小鼠的破伤风毒素2 LD50为0.23 μg/ml。用0.16 μg/ml的破伤风毒素分别注射BALB/c和NIH小鼠各3组,每组6只,BALB/c小鼠死亡动物数为3、3、2,NIH小鼠死亡动物数为0、0、0。用0.23 μg/ml的破伤风毒素分别注射BALB/c和NIH小鼠各3组,每组6只,BALB/c小鼠死亡动物数为6、6、6,NIH小鼠死亡动物数为3、2、3。3批破伤风疫苗免疫后的BALB/c与NIH小鼠采用相同攻毒剂量,每组14只,BALB/c小鼠攻毒后,高剂量组存活数为13、14、14,中剂量组存活数为10、10、9,低剂量组存活数为4、3、4;NIH小鼠攻毒后,高剂量组存活数为10、10、10,中剂量组存活数为6、7、6,低剂量组存活数为0、0、1。结论 BALB/c小鼠比NIH小鼠对破伤风毒素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更好地对破伤风疫苗产生免疫应答,在破伤风疫苗效价测定实验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小鼠品系。
目的 考察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与其直接接触的包装容器的相容性,评估疫苗现用包装容器低硼硅玻璃安瓿的适宜性。方法 分别检测已包装的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在加速条件及长期规定储存条件下,疫苗及低硼硅玻璃安瓿的外观、安瓿中有毒有害金属离子(As、Sb、Pb、Cd) 迁移量、安瓿内表面脱片风险等,同时分析安瓿对疫苗质量的影响程度及安瓿是否被疫苗腐蚀受损。结果 3 批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在23~27 ℃放置 6个月,2~8 ℃放置30个月,安瓿中有毒有害金属离子迁移至疫苗中的量远低于安全限值,As迁移量为0.001~0.006 μg/支、Sb迁移量≤0.005 μg/支、Pb迁移量为0.028~0.080 μg/支、Cd迁移量为0.007~0.018 μg/支,低硼硅玻璃安瓿内表面被疫苗腐蚀脱片的风险较低。3批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在23~27 ℃放置6个月和2~8 ℃放置27个月,疫苗及低硼硅玻璃安瓿外观与0个月一致;关键质量检定结果水分为1.5%~-2.4%、渗透压摩尔浓度为342~378 mOsmol/kg、活菌数为(3.61~7.75)×106 CFU/mg、效力为15~20 mm,均合格。结论 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与低硼硅玻璃安瓿发生相互作用的风险可接受,相容性良好,表明现用低硼硅玻璃安瓿是适宜的。
目的 验证和评价人抗凝血酶Ⅲ(human antithrombin Ⅲ,AT-Ⅲ)生产工艺中有机溶剂/去污剂(solvent/detergent,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灭活/去除病毒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S/D法作为AT-Ⅲ病毒灭活工艺,纳米膜过滤法(20 nm孔径)作为其病毒去除工艺,分析病毒灭活/去除工艺对AT-Ⅲ活性的影响;以伪狂犬病毒、辛德毕斯病毒、猪细小病毒、脑心肌炎病毒作为指示病毒,对上述工艺进行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效果的验证。结果 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可有效灭活/去除脂包膜病毒和非脂包膜病毒,指示病毒滴度下降均>4 lg;且AT-Ⅲ的生物活性及其他各项指标未发生明显改变,活性变化<10%。结论 研究建立的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可有效灭活/去除AT-Ⅲ中的指示病毒,该方法为凝血因子类制品的病毒灭活验证工艺提供了参考。
目的 对定量检测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中细菌内毒素含量的动态浊度法进行验证。方法 采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中细菌内毒素含量,并对分析方法的线性、专属性、准确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耐用性进行验证。结果 动态浊度法的线性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996;最大有效稀释倍数下专属性回收率为68.81%~73.80%;准确度回收率为53.50%~77.77%;3名实验人员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3.6%、2.0%;中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7.6%;耐用性回收率为66.49%~108.34%。 结论 动态浊度法检测冻干甲型肝炎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准确度、线性、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耐用性,符合定量检测和数据完整性的要求。
目的 考察一次性储液袋材质的耐受性、冻存原液的病毒活力和工艺可操作性,确认一次性储液袋用于腮腺炎病毒原液冻存工艺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两种品牌(TH和AB)的一次性储液袋和1 L玻璃瓶各冻存3批腮腺炎病毒原液,并对冻存原液开展稳定性研究。结果 使用TH、AB品牌一次性储液袋冻存的原液置-20 ℃以下保存,至15个月病毒滴度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0.10和0.13 lgCCID50/ml,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估稳定期均大于15个月,远超现有原液有效期;用1 L玻璃瓶冻存3批原液在同等条件保存,至15个月病毒滴度平均下降幅度为0.17 lgCCID50/ml。两种工艺冻存的病毒滴度均符合标准(6.1~7.5 lgCCID50/ml),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一次性储液袋可替代现有1 L玻璃瓶用于腮腺炎病毒原液的冻存,在无菌性、有效性等方面更贴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生产要求。
目的 建立标准化的布鲁菌Tb噬菌体效价噬斑测定方法。方法 通过比较单层琼脂平板法与双层琼脂平板法,对宿主菌接种浓度、吸附时间及培养时间等参数,标准化布鲁菌Tb噬菌体效价测定方法,并分析其精密性。结果 虽然两种方法测定的噬菌体结果无差别,但双层琼脂平板法的噬斑背景背景更清晰,易于结果观察。经优化后确定布鲁菌Tb噬菌体效价测定条件:宿主菌的最适接种浓度为1.0×109 ml-1,宿主菌与噬菌体混合后不需吸附,培养3~5 d后进行噬菌斑计数。建立的标准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性。结论 建立了布鲁菌Tb噬菌体效价噬菌斑测定方法,为布鲁菌Tb噬菌体及布鲁菌活疫苗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冬春季在全球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接种流感疫苗是重要的流感预防策略。长期以来使用的三价流感疫苗由WHO推荐的2个甲型疫苗株(甲型H1N1、甲型H3N2)和1个乙型疫苗株组成。流感乙型毒株的两种株系易发生错配或交差循环感染,从而导致乙型疫苗株的保护率下降、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鉴于以上情况,2012年2月WHO推荐使用包含2个乙型疫苗株的四价流感疫苗,随后国内外多种四价流感疫苗相继获批上市。此文就四价流感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种专职APC,来源于造血干细胞。近年来的研究发现,DC能高效摄取、加工、呈递抗原。其中,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适时适度地启动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此文综述DC的起源、分化与特征和免疫调节能力,同时回顾DC在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疾病中的重要研究进展。
膜蛋白是与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结合的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重要的药物靶点。为了解膜蛋白生化反应的机制和设计新的药物靶点,膜蛋白的纯化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完整的膜蛋白疏水性较强,在膜裂解过程中容易形成沉淀,复杂的纯化工艺会导致膜蛋白回收率较低,并且膜蛋白本身在天然宿主中低表达。因此选择不仅能高效提取膜蛋白,还能保持膜蛋白分子天然空间结构和理化性质的纯化方法十分重要。此文主要对膜蛋白的提取、去污剂的选择、膜蛋白的纯化、去污剂的去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