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4-10
  

  • 全选
    |
    论著
  • 靳卫平 卢佳 吴杰 胡岗 周金戈 王文辉 王泽鋆 孟胜利 申硕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 43(2): 53-5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191118-0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原核表达柯萨奇病毒A组5型(coxsackievirus A5,CV-A5)VP1蛋白,并制备抗VP1多克隆抗体,为CV-A5相关定性定量研究制备试剂。方法 逆转录PCR扩增N端截短的CV-A5 VP1-ΔN56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获得pGEX-6P-1-VP1-ΔN56。将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表达重组蛋白并纯化。用纯化的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VP1-ΔN56融合蛋白经背部皮下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多抗体。结果 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融合 蛋白以不可溶包涵体存在。ELISA、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表明,获得的兔多抗效价为107,可特异性识别重组和天然CV-A5 VP1蛋白。结论 成功制备重组CV-A5 VP1蛋白及特异性多抗。为中和抗原表征研究及VP1定性定量抗体分析奠定了基础。
  • 陈浩 程庆 王亮 谢蕾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 43(2): 58-6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00210-0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低血清培养基在水痘减毒活疫苗生产过程中进行细胞和病毒培养,观察培养效果,验证其对疫苗生产的适用性。方法  采用低血清培养基培养MRC-5细胞和水痘病毒Oka株,以传统培养基的生产为对照,比较细胞生长、病毒感染情况及原液病毒滴度和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相同工作细胞库细胞复苏的情况下,低血清培养基与传统培养基培养的细胞和病毒形态,没有明显的差异。低血清培养基与传统培养基培养得到的水痘病毒原液病毒滴度均为5.0~5.1 lg噬斑形成单位/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P>0.05);但低血清培养基生产的水痘病毒原液中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12~19ng/ml)显著低于传统培养基生产的(39~46ng/ml)(t=8.51,P<0.05)。结论  在水痘减毒活疫苗生产过程中应用低血清培养基未影响病毒滴度,但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明显降低,减少了因牛源性成分引起疫苗不良反应的风险,可提高疫苗质量,适用于水痘减毒活疫苗的生产。
  • 夏志武 施金荣 赵巍 孟子延 李兴航 刘博 季雅琪 杨晓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 43(2): 62-6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00116-0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优化的人用H5N1禽流感病毒疫苗生产的工艺。方法 在不同的稀释倍数、收获时间及灭活剂添加量下,通过测量收获液的病毒滴度和血凝效价,来确定病毒的最佳生产条件,并对离心法和凝胶过滤层析法的纯化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用103~104 半数鸡胚感染量(50% egg infective dose,EID50)病毒接种鸡胚,收获的鸡胚尿囊液的病毒滴度和血凝效价最高,分别为10-8.3 EID50和1:480;在56~72 h血凝效价最高。甲醛浓度1 : 10 000灭活144 h为灭活最佳条件。两种纯化方法得到的样品纯度和卵清蛋白的去除率相近,但离心纯化法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法病毒回收率有较大的差异,分别为19%和70%。结论 成功建立了高产毒的鸡胚基质H5N1禽流感病毒培养、灭活及纯化工艺。
  • 刘悦越 赵岩 张韵祺 赵荣荣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 43(2): 66-7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191209-0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测定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滴度的结晶紫染色法,并对该法进行验证。方法  基于PV的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50% cell culture infective dose,CCID50),用结晶紫染色和酶标仪确定PV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并验证该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和耐用性。分别采用建立的结晶紫染色法和传统的显微镜观察法测定66批口服I型III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病毒滴度,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2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将细胞板浸泡液盲传3代,观察培养物的CPE,并通过逆转录PCR确定病毒灭活情况。结果  用建立的方法测定理论滴度8.00、6.00和4.00 lgCCID50/ml的PV样品,回收率为98%~104%。细胞板内和板间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为0%~7.85%,同一工作日和不同工作日测定结果的CV分别不超过6.44%和5.27%,不同实验人员测定结果的CV不超过5.10%。该法测定PV滴度的线性范围为2.00~8.00 lgCCID50/ml。该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以不同细胞浓度(F=1.624,P=0.215)或不同培养时间(F=2.731,P=0.055)培养对PV滴度的测定结果没有影响。该法与显微镜观察法的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918。实验用细胞板的浸泡液在Hep-2细胞上盲传3代后,培养物未观察到CPE,逆转录PCR测定结果为阴性。结论  建立的结晶紫染色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准确度、精密度和耐用性,适用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病毒滴度测定。
  • 唐剑光 韩顺子 胡威严 吴晓娟 常军亮 常东英 迟春萍 时成波 曹玉锋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 43(2): 73-7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00117-00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吸附重组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P179抗原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混悬制剂,并观察其免疫效果。方法 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采用不同海藻酸钠浓度、混合乳化剂添加量、混合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将重组HEV P179抗原吸附在最佳工艺制备的微球表面,制备吸附重组HEV P179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混悬制剂,皮下多点免疫BALB/c小鼠,测定其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IgG抗体的能力,与同剂量含弗氏佐剂的重组HEV P179免疫制剂对比。结果 经正交试验确定乳化最佳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混合乳化剂体积分数2%,混合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4。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为6.73 μm(分布范围3.90~9.10 μm,方差1.78 μm),形态较为均一,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双层球体及内部疏松多孔的微球结构特点相符。用此条件制备抗原质量浓度为500 μg/ml的混悬制剂,微球对抗原的吸附率为90.64%。免疫效果观察试验结果表明,皮下多点免疫试验中微球制剂诱导特异性IgG抗体的能力优于含弗氏佐剂抗原。结论 成功制备了吸附重组HEV P179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混悬制剂,且诱导产生特异性IgG抗体的能力优于含弗氏佐剂抗原,为其在新型实验动物超敏制剂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寇文月 李娜 马京 王娇娇 李勤勤 张颖欣 董静贞 王为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 43(2): 78-8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190924-0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鉴定黄热病减毒疫苗单一收获液无菌检查的阳性样品,对无菌检查超限度(out of specification,OOS)结果进行溯源分析,建立OOS调查的操作规程。方法 采用直接接种法对6瓶黄热病疫苗收获液进行无菌检查,发现1例阳性。分离纯化阳性样品得到污染物,用革兰染色法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参照现行的药品质量管理规定中的OOS调查方法,分析可能引入微生物污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第3天起,S6样品在不同培养基中均出现浑浊。阳性样品中污染物鉴定为革兰阳性粪肠球菌。OOS调查结果表明检出菌并非实验室检验过程带来的污染。结论 初步建立了无菌检查OOS的分析方案。
  • 欧阳楠 薛志革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 43(2): 82-8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00206-0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国产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的无菌生产工艺风险。方法 应用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使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的风险管理工具评估确定麻腮风疫苗生产工艺中所有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潜在风险。采用定量方法,计算风险系数,对此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风险评估后各工艺环节的风险系数均小于40。结论 麻腮风疫苗无菌生产工艺风险可控,可不采取措施。
  • 综述
  • 张孜阳 朱为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 43(2): 85-8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00113-0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的原理是将外源基因插入病毒基因组以构建重组病毒,免疫机体后在体内表达相应蛋白并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该类疫苗具有载体种类多、插入片段长、能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优势,能克服灭活疫苗的效力维持时间短和减毒活疫苗回复突变的弊端。此文综述了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 张雪纯 朱为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 43(2): 90-9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190703-0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原发性感染通常会引起儿童期水痘,之后病毒可潜伏于人类外周神经节中,在数十年后重新激活造成带状疱疹,也与危及生命的脑炎、血管病变和脑膜炎等疾病有关。VZV潜伏和再激活的机制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原因之一是VZV只感染人类,无法使用大多数动物及动物来源的神经元模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VZV潜伏是表观遗传学调控的,可用于信号通路分析和表观遗传调节鉴定的体外模型为探索VZV潜伏与再激活机制提供帮助。此文综述了VZV的分子生物学和VZV潜伏与再激活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国际组织文件共享
  •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 43(2): 95-10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cn311962-20200228-0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此文取代2016年WHO关于登革热疫苗的意见书,介绍了登革热疫苗的特性、免疫原性、效力、保护作用持续时间、安全性、同时接种、成本效益和WHO对该疫苗的意见。
  • 论著
  •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 43(2): 101-10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962-20200228-0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个获得批准的登革热疫苗CYD-TDV(Dengvaxia)在血清阳性者中是有效的,但血清阴性者接种后却增加了严重登革热的风险。因此,对于考虑引入Dengvaxia的国家,WHO建议采取疫苗接种前筛查策略,仅对有既往登革热感染证据的人群接种疫苗。2019年1月,全球登革热和伊蚊传播疾病联合会在法国安纳西组织召开了为期3 d的研讨会,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重点讨论了引入Dengvaxia的诸多问题,包括筛查试验特征、试验及3剂接种程序的成本、后勤保障、高覆盖率、对疫苗的信心和沟通等,并探讨了一些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