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EndNote)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检索
E-mail
RSS
×
文章快速检索
2018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10-10
全选
|
论著
Select
利妥昔单抗及其生物类似药的杂质分析
梁红远 李翱翔 邱建华 陆瑾 张琳 祝婧烨 陈家琪 赵鑫 宋效飞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 41(5): 209-212.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利妥昔单抗原研药和类似药的产品相关杂质和工艺相关杂质进行分析。
方法
用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size-exclusion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SE-HPLC)、毛细管电泳和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ion-exchang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IEX-HPLC)对原研药和类似药的产品相关杂质进行分析。同时对类似药的电荷异质体进行纯度和生物活性鉴定。采用ELISA和定量PCR对原研药和类似药的工艺相关杂质进行分析。
结果
SE-HPLC分析表明,原研药和类似药中抗体单体分别占98.9%和99.9%,聚合体分别占1.0%和0.1%。毛细管电泳显示,原研药中相对分子质量低的杂质占5.6%,类似药中占3.3%;原研药和类似药中非糖基化重链均占0.6%。IEX-HPLC分析表明,原研药酸性峰和碱性峰含量分别为21.0%和10.0%,类似药分别为17.7%和9.1%。类似药主峰组分的纯度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均高于酸性峰组分和碱性峰组分。原研药和类似药中的宿主细胞蛋白、宿主细胞DNA及蛋白A的残留量相似,且大多低于检测限。
结论
利妥昔单抗原研药和类似药产品相关杂质和工艺相关杂质的类别和水平相似。
Select
分析单克隆抗体电荷异质性的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平台方法的建立
杨波 邢振荣 武明扬 程一琳 韩莉 杨巧娣 张银川 Guo Amy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 41(5): 213-219.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技术(imaged 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iCIEF)建立分析单克隆抗体(单抗)电荷异质性的平台方法,并用不同亚型单抗(IgG1、IgG2、IgG4)确认该平台方法的适用性。
方法
优化该平台方法的部分参数,包括两性电解质和阴极稳定剂体积、聚焦时间和尿素浓度。采用3种亚型单抗(IgG1、IgG2、IgG4)对该平台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线性、准确度和耐用性进行验证。
结果
对样品(单抗)的处理条件为:3 mol/L尿素-0.5%甲基纤维素溶液70 μl、两性电解质(pH3~10)4 μl、阴极稳定剂(500 mmol/L 精氨酸)2 μl、等电点 6.14和9.99 Marker 各2 μl,最终完成0.2 mg/ml单抗(样品)的制备。检测参数:预聚焦1 500 V、1 min,聚焦3 000 V、8 min。该平台方法的专属性良好,制剂缓冲液对检测无干扰。重复检测6份平行样品以及不同分析员于不同时间检测12份样品各成分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均符合规定的要求。单抗(样品)终浓度为0.1~0.3 mg/ml时,主要和酸性成分的线性决定系数(R2)≥0.99,碱性成分的线性R2≥0.98。该平台方法检测样品各成分的准确度为92~105%。耐用性实验设计结果表明,两性电解质(pH3~10)体积和毛细管批次对该平台方法有显著影响。
结论
建立的iCIEF平台方法分离度较高,精密度、准确度和耐用性良好,为单抗制品的电荷异质性表征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
综述
Select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卢晓 凌志洋 孙兵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 41(5): 220-22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体药物的开发离不开抗体制备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和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流式细胞分选技术的广泛应用,抗体制备技术也得以不断发展。此文概述了鼠杂交瘤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转基因小鼠技术等经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重点介绍了新兴的单细胞逆转录PCR技术。
Select
苏金单抗治疗自身免疫病研究进展
李芊 张进安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 41(5): 225-229.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A是IL-17家族中功能最强的细胞因子。研究发现,IL-17A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炎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抑制IL-17A可能对这类疾病起治疗作用。随着对IL-17A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开发出针对IL-17A的抗体。苏金单抗作为一种针对IL-17A的生物制剂,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Select
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抗体治疗经典霍奇金淋巴瘤进展
麦健仪 孟胜利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 41(5): 230-23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细胞可利用抑制性免疫检查点蛋白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逃脱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阻断PD-1/PD-L1通路的治疗性抗体对越来越多的实体瘤产生持续的临床效应。此文综述PD-1/PD-L1信号通路阻断剂在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并总结使用该治疗手段的部分临床研究。
Select
狄诺塞麦靶向干扰RANK配体通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贾西 张进安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 41(5): 235-23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关节损害和病理性骨量丢失为特征。近年来研究表明,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RANK)配体(RANK ligand,RANKL)-RANK通路在RA骨损害中起关键作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狄诺塞麦(Denosumab,DMab)可特异性结合RANKL,阻断RANKL-RANK通路,起到骨保护作用。DMab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对RA患者的局部骨侵蚀和全身性骨质疏松治疗具有明确的理论基础。此文对近5年国内外使用DMab治疗RA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Select
重组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进展(待续)
张坤明 张爱华 杨晓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 41(5): 239-24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单克隆抗体由于其靶向性强、副作用小等特点,在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由于只能针对单一明确的靶点,在临床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同时结合两个相同或者不同抗原上不同表位的双特异性抗体在治疗肿瘤及自身免疫病等领域具有潜在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不同结构形式的双特异性抗体进入临床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此文对国内外多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重组双特异性抗体结构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Select
双-多特异性纳米抗体的构建形式
庄文超 林兆新 李福胜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 41(5): 244-24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可以同时特异性结合2种不同抗原,已成为抗体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疗方面,虽疗效显著但还未达到临床最佳状态。由于双抗有2条重链和2条轻链,因而极易出现错配。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设计出许多不同的双抗形式,例如串联单链抗体、双可变结构域抗体或使用“knobs-into-holes”方式构建的抗体,但仍不能得到最优的双抗。纳米抗体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全功能抗体,具有许多优异的理化特性,为构建双-多特异性抗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Select
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活性的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潘好莹 徐帆洪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 41(5): 249-252.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被认为是导致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抑制其表达或阻断其活性对抑制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大量研究聚焦抑制MMP-9活性的药物,研究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将会促进恶性肿瘤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此文对近年来有关抑制MMP-9活性的生物制剂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Select
auristatin类细胞毒素及其在抗体药物偶联物中的应用
范啸宇 高文龙 杜子秀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 41(5): 253-25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uristatin类细胞毒素作为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的主要成分,因具有高度生物活性而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对auristatin类细胞毒素结构进行修饰和优化,可以获得效果更好的生物活性药物。此文介绍了auristatin类细胞毒素及其在ADC中的应用研究,概述了部分auristatin类ADC的临床开发现状。
学习交流
Select
新近批准的单克隆抗体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杜厚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 41(5): 258-26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单克隆抗体(单抗)技术问世至今有40多年,其应用已从最初简单的生物工具发展成具有疾病治疗能力的大分子生物药物,并在人类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了极佳的应用前景。迄今为止,已有50多种治疗性单抗药物获得美国FDA或欧盟批准上市,用于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单抗已成为继疫苗、重组蛋白之后最重要的一类生物技术产品。
创刊:1978年10月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ISSN 1673-4211
CN 31-1962/R
在线期刊
当期目次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次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服务
下载中心
更多...
投稿须知
论著模板
综述模板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论文授权书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