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2-10
  

  • 全选
    |
    论著
  • 傅林锋 常娅莉 祁芝珍 韩少波 焦磊 戴瑞霞 胡丽娜 王革 马维民 王秉翔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1): 1-5.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0.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根据对小鼠血清抗体滴度检测和对豚鼠的保护力观察,评估鼠疫组分疫苗的免疫效果。 方法  通过氢氧化铝佐剂吸附15 μg F1、15 μg rV、15 μg F1+15 μg rV抗原,分别制成鼠疫单组分疫苗和双组分疫苗。采用2剂(0、2周)皮下接种途径,分别免疫NIH小鼠和豚鼠。以皮上划痕人用鼠疫活疫苗1剂免疫作为对照。免疫6 周后,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gG滴度,采用t 检验做组间比较。与此同时,使用强毒鼠疫菌141株对豚鼠进行皮下攻击,以观察疫苗效力。 结果  小鼠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鼠疫组分疫苗组血清F1抗体或/和rV抗体滴度均高于鼠疫活疫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1,3.472,15.958,16.264,P均值<0.01)。豚鼠攻击试验结果显示,F1+rV组的存活率可达到 90%(9/10), 而F1组和rV组分别为50%(5/10)和20%(2/10)。结论  鼠疫F1+rV双组分疫苗是有效的抗鼠疫疫苗,而单组分F1或rV鼠疫疫苗不能有效防御鼠疫菌攻击。
  • 丁军颖 张振龙 李军 赵建英 于世荣 许雪梅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1): 6-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0.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葡萄糖对昆虫细胞sf 9生长特性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对数生长期的sf9细胞在含不同浓度葡萄糖的Hyclone无血清培养基(serum-free medium, SFM)中培养。采用台盼蓝拒染法监测细胞密度,分析比较不同浓度葡萄糖对sf9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然后,将对数生长期的sf9细胞在含不同浓度葡萄糖的Hyclone SFM中培养表达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18型L1蛋白。以蛋白印迹法鉴定并分析比较不同浓度葡萄糖对sf9细胞表达蛋白的影响。 结果  4个不同葡萄糖浓度实验组的细胞增殖速率及最大细胞密度均大于不加葡萄糖的对照组。两个较低葡萄糖浓度组的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最高葡萄糖浓度组的细胞凋亡率则高于对照组。另外,加葡萄糖的8个实验组的蛋白表达量均高于不加葡萄糖的对照组,其中,3个较高葡萄糖浓度组显示有目的蛋白的降解条带。在另外5个没有出现降解条带的实验组中,以培养过程中间补加葡萄糖浓度至15 mmol/L的实验组蛋白表达量最大。结论  葡萄糖可促进sf9细胞增殖,不同浓度葡萄糖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不同;适宜浓度的葡萄糖可提高sf9细胞表达完整外源蛋白的量。
  • 赵玉秀 张月兰 王辉 韩霞 钟书声 马可 罗书荣 白江 赵兰英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1): 9-1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0.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原代地鼠肾细胞(primary hamster kidney cell,PHKC)疫苗中残余宿主细胞蛋白含量的方法。方法  制备PHKC蛋白免疫家兔,对获得的抗血清进行纯化并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通过优化各反应条件建立ELISA方法,同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  ELISA检测方法的最佳包被抗体质量浓度为6 μg/ml,酶标抗体工作浓度为1:2000,最佳检测区间为12.500~200.000 ng/ml,定量限度为23.250 ng/ml,准确度和精密度较佳。结论  建立了一种简单、准确、可靠检测PHKC病毒性疫苗中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的ELISA双抗体夹心法。
  • 综述
  • 何岭 彭秀丽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1): 14-15.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0.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郑州某高校新生对两种国产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743名新生分为两组,分别接种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和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剂量均为10μg/0.5ml, 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免疫后2个月,检测血清抗-HBs滴度,比较两种疫苗的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
    均浓度(GMC)。结果  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组的抗体阳转率为87.14%,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组的抗体阳转率为97.20%。两组疫苗的抗-HBs GMC分别为1489.72和2265.68 mIU/ml。 结论  国产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预防接种效果良好,应大力 推广使用。
  • 邓玲 刘金辉 施桥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1): 16-19.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0.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宫颈癌为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密切相关。随着对HPV及其致病机理研究的深入和免疫学的发展,利用免疫学方法治疗HPV引发的疾病显示良好的前景。目前, 有关HPV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这些疫苗包括病毒/细菌载体疫苗、肽疫苗、蛋白疫苗、DNA疫苗、细胞疫苗等。此文就HPV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陈志慧 徐闻青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1): 20-2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0.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有3个血清型。VP1是脊灰病毒衣壳蛋白之一,它有4个抗原决定簇,可以诱导中和抗体,具有血清型特异性。脊灰病毒由于其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缺乏严密的自我校正功能,在自身复制过程中精确性下降,因此,会产生很多点突变,出现一些VP1区核苷酸突变热点。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脊灰,但因OPV病毒在人体肠道内复制过程中发生碱基突变,导致其神经毒力回升,引起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和出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使全球多次发生循环VDPV事件,对消灭脊灰带来新的挑战。为此,有关学者建议停止使用OPV,改用脊灰灭活疫苗或两种疫苗相结合的序贯免疫程序。
  • 杨明 尹文 汪爱勤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1): 25-2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0.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结核病疫情非常严峻,而唯一可用的疫苗卡介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研发更安全有效和实用价廉的新型疫苗。此文综述了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究进展,这些疫苗包括重组卡介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
  • 朱为 史久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1): 29-32.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 1673-4211.2010.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补体系统是先天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脾脏是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和调节器官。脾脏B细胞表面受体在抗多糖免疫应答中起作用,根据对补体缺陷的动物模型和患者的观察,
    补体在抗多糖免疫应答中亦起作用。脾脏边缘区的功能成熟和补体系统各组分的完整性对抗单纯多糖免疫应答相当重要,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似可克服脾脏功能和补体的缺陷。
  • 王剑虹 江丽君 陈敏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1): 33-3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0.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能引起严重的医院内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随着抗药性菌株尤其是多重抗药性菌株的出现,使得采用有效疫苗来预防Pa感染变得更加重要。此文简要概述了多糖疫苗、鞭毛疫苗、外膜蛋白疫苗、灭活全菌体疫苗、减毒活疫苗、菌毛疫苗以及DNA疫苗的研制近况。
  • 陈程 楼觉人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1): 38-4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0.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是一种具有多效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能够引起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分化、促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等作用。TNFα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致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TNFα与TNF受体结合,能够引起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过复杂的级联反应和信号网络,激活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和活化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调控目的基因的表达,造成炎症反应和骨关节损伤。而以TNFα为靶位的药物已经被开发并应用于RA的临床治疗,通过阻断TNFα引起的信号传导来降低炎症反应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本文就TNFα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及抗TNFα药物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准与指南
  •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1): 44-4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0.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2—9月,全球分离到甲型流感(H1N1)、甲型流感(H3N2)、甲型流感(H5N1)和乙型流感病毒。全球流感疫情比上年同期严重,由季节性流感病毒和大流行甲型流
    感(H1N1)2009病毒流行所致。北半球许多国家流感疫情广泛。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疫情加剧。对流感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和遗传学分析表明,大流行甲型流感(H1N1)病毒呈抗原同质性,并与疫苗病毒A/加利福尼亚/7/2009密切相关。大流行甲型流感(H1N1)病毒序列分析表明,病毒呈遗传同质性。大多数季节性甲型流感(H1N1)病毒的抗原性和遗传性与A/布里斯班/59/2007密切相关。许多新近分离的甲型流感(H3N2)病毒的抗原性与现行疫苗病毒A/布里斯班/10/2007和A/乌拉圭/716/2007密切相关。但越来越多病毒的抗原性和遗传性与疫苗病毒不同,而与A/珀斯/16/2009和A/香港/1985/2009参考病毒密切相关。
  •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1): 47-51.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0.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此文介绍了目前国际市场上广泛销售的两种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疫苗的免疫程序、免疫原性研究、临床效果和保护作用持续时间、反应原性和安全性以及WHO对HPV疫苗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