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6-10
  

  • 全选
    |
    论著
  • 宋德志 杨建林 姜艳华 黄川 赖振屏 茅乃权 樊晓晖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97-10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19417株体外对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446及正常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FL-1的杀伤作用.  方法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NDV D417株对NCI-H446和HFL-1的杀伤效应.D417株感染NCI-H446后,于光镜和电镜下检查细胞病理变化.  结果 NDV D417株对NCI-H446有杀伤作用,杀伤作用与病毒剂量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13417株对HFL-1也有杀伤作用,但比同等条件下对NCI-H446的杀伤作用弱.D417株感染NCI-H446后光镜下可见细胞病变及细胞融合现象,电镜下可见细胞呈凋亡形态.  结论 NDV D417株对小细胞肺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
  • 李莉莉 刘君 张振龙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01-10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重组人干扰素ε(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ε,rhIFN-ε)Cys155和rhIFN-εSet155两种蛋白质的回收率和抗病毒活性,以研究155位Cys突变成Ser对IFN-ε纯化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方法 对rhIFN-εCys155和rhIFN-εSer155两种蛋白质分别进行纯化和抗病毒活性鉴定,并进行数据比对.  结果 得到rhlFN-εCys155和rhlFN-ε Ser155两种活性蛋白,回收率分别为15.41%和29.18%,抗病毒活性分别为(1.293±0.268)×105IU/mg和(1.026±0.172)×105IU/mg.   结论 两种蛋白质相比.突变样品回收率明显高于未突变样品,但氨基酸突变对rhlFN-ε的抗病毒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 赵菲琼 陈哲文 金于兰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04-10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组分V沉淀收率与原料血浆蛋白质含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方法 利用SPSSl3.0软件包对553批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分离的人血浆组分V沉淀收率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拟合曲线方程,并用所建模型对77批血浆分离组分V沉淀收率进行实例验证.   结果 当原料血浆蛋白质含量范围为49.0~62.9 g/L时,采用三次方程曲线拟合方法建立的方程为(Y)=82.522+6.148X-0.626X2+0.023X3,作拟合优度检验,决定系数R2=0.947,自变量X能在94.7%的程度上对应变量(Y)作出解释,模型拟合非常好,方差分析表明:F=59.193,P=0.000,模型成立,对组分V沉淀收率的预测值符合实际组分V沉淀收率的分布.   结论 处于不同范围内的原料血浆蛋白质含量与组分V沉淀收率之间的曲线关系成立,理论估计值与观察值分布一致,此模型的建立有利于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物料平衡的控制.
  • 综述
  • 梁婧 杨晓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07-109.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轮状病毒能够广泛、频繁地导致重症腹泻的发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导致两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病的首要病原体.近年来,有关人轮状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的研究倍受关注,本文对其作介绍.
  • 编译
  •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10-11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带状疱疹是由以前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感染再度激活而引起,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者,可能是VZV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力减弱或丧失所致.目前治疗带状疱疹和疱疹后神经痛的方法包括抗病毒剂和止痛药,随之带来较高的经济费用.一些临床试验已证实0ka/Merck株VZV减毒活疫苗(ZostavaxTM)是安全的,能增强VZV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力,并能在60岁以上人群中显著降低带状疱疹和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该疫苗最近已通过审批,一旦使用,可望明显减少带状疱疹发病和与之相关的费用.
  •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14-11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诱导中和抗体是许多有效疫苗的关键特征,也是在动物模型中唯一证明能完全阻断HIV感染的免疫应答.但是,HIV-1广泛的遗传变异性和复杂的免疫逃避机制,已经使得迄今为止所有利用HIv-1疫苗免疫原诱导有效中和抗体应答的尝试受到阻碍.最近对病毒免疫逃避机制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对病毒包膜糖蛋白结构和免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些都将有助于克服困难,设计出新的免疫原诱导产生保护性抗HIV-1抗体.
  •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18-12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03年以来,已有250多人感染H5N1禽流感,均导致了严重的疾病和/或50%以上死亡率.合法和非法的家禽流动可携带高致病性H5N1病毒跨越长距离,从而使病毒在宽广的地域中传播.除了疫苗接种者的免疫状况以外,疫苗类型、抗原含量、接种方式、接种剂次及佐剂的使用都将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政府、疫苗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应该联合起来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以决定能诱导最适免疫应答的疫苗配方、浓度和接种剂次.急需抓紧时间制备合适的大流行流感疫苗.
  •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21-12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继续在全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的健康.虽然流行病学显示疾病呈现全球性变化,但是大多数疾病是由A、C、Y和W135群引起的.MenactraTM是预防A、C、Y和W135群的四价脑膜炎球菌-白喉类毒素结合疫苗(MCV-4),美国已批准其在11~15岁人群中使用.MCV-4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可以诱导与保护作用相关的强烈免疫应答,疫苗诱生的抗体能持续3年.且机体能对加强免疫产生免疫记忆应答.疫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短暂轻微的注射部位反应和头痛.
  • 综述
  • 赵丽丽 李冀 宁树成 张岸平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25-12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纳豆激酶是一种由纳豆芽胞杆菌产生的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具有高效抗血栓、口服易吸收、无副作用等优点.本文对纳豆激酶的分子结构、生化特性、提取、分离与纯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纳豆激酶的固体和液体发酵及层析法分离纯化,并介绍了纳豆激酶的最新研究进展.
  • 刘朝阳 徐帆洪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28-132.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3(FLT3)配体(FL)是一种与造血调控有关的早期造血生长因子,可与多种细胞因子协同作用.FL与FLT3结合后能够调节原始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和分化,动员和刺激髓系及淋巴祖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树突状细胞增殖和分化,是树突状细胞最为重要的生长因子.本文就FL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经验交流
  • 毕慧 黄帼英 秦洁 朱为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33-13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志彬 李言彬 焦雪成 蔡爱民 杨卫生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35-13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青云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 31(3): 136-13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8.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