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12-10
  

  • 全选
    |
    述评
  • 朱道银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6): 241-24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结核病在全球的发病于2004年以后渐趋稳定,但仍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感染者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每年约有800万新发病例,200万人死亡.目前结核病防治的主要难题是:(1)大量潜伏感染者:结核分枝杆菌(Mtb)为细胞内寄生菌,感染后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并长期存活而造成持留,因此有大量的潜伏感染者,为清除潜伏的Mtb,对患者化疗时间长达数月.
  • 论著
  • 张黎 伊正君 杨春 何永林 朱道银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6): 244-24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全面研究Mr 9000人颗粒溶素(GLS)的生物学活性,为其作为生物治疗剂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 将含Mr9000GLS编码基因的pZM03质粒转染肝癌细胞株SMMC-7721,通过MTT实验、流式细胞仪、Hoechst染色法检测GLS的致肿瘤细胞凋亡活性;将pZM03转染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毒力株H37Rv的RAW264.7细胞,96 h后裂解细胞作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检测GLS的细胞内直接杀菌活性.  结果 将pZM03质粒转染SMMC-7721细胞后,从多个角度检测到了GLS的致肿瘤细胞凋亡活性;转染荷菌的RAW264.7细胞96 h后,菌落计数实验证明GLS具有一定的细胞内直接杀菌活性 .  结论 pZM03质粒编码的Mr9000GLS具有天然GLS的杀瘤活性和一定的细胞内直接杀菌活性.
  • 黄维 王明丽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6): 248-25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组合抗原在检测血清HCMVIgM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分别对两种不同编码区重组pp65抗原(重组抗原1和2)及其按不同比例的混合物(组合抗原),采用间接ELISA法判定最适包被浓度、抗体的最适稀释度、各阶段最适反应条件等,并对经商品化试剂盒反复验证的40份HCMV IgM阳性血清及40份阴性血清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 已知HCMV IgM阳性的40份血清标本中,重组抗原1、2及其组合抗原检出的阳性数分别为30、32和39份;其中20份与2种抗原均发生反应,另外分别有10和12份只与其中1种抗原发生反应.40份阴性血清标本与3种抗原均未发生反应.与试剂盒反复验证的结果相比较,3种抗原特异性均为100%,敏感性分别为75%、80%和97.5%,一致率分别为75%、80%和97.5%.  结论 组合抗原在保证特异性的同时,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同时与试剂盒反复验证的结果有高度一致性,说明组合抗原可以作为HCMV急性/原发感染的诊断试剂.
  • 徐闻青 徐宏基 王兵 秦洁 李毓华 张芹 周刚 潘介顺 吕国贞 陈志慧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6): 251-25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制中量规模麻疹腮腺炎风疹(measles,mumps and rubella,MMR)联合减毒活疫苗.方法 应用本所自主开发的麻疹病毒纯化沪-191株以及腮腺炎病毒S79株和风疹病毒BRD Ⅱ株制备3种疫苗原液,检测3种疫苗原液按不同比例稀释后病毒的滴度变化和相互之间的干扰现象,确定MMR疫苗中3种疫苗原液的配制比例和半成品配方.产品送国家检定部门进行全面质量检定.观察管制抗生素玻璃瓶包装疫苗的稳定性.结果 3种疫苗原液的病毒滴度在稀释体积增加1倍时下降幅度约为0.35~0.50 lg CCID50/ml,3种病毒之间无明显干扰现象.麻疹、腮腺炎、风疹、稳定剂的配制比例为1∶2∶1∶1.16批中试产品自检、7批产品经国家检定部门检定全部合格,保存21个月稳定性良好.结论 产品全面达到临床前研究的标准.
  • 综述
  • 刘畅 樊明文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6): 255-25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NA疫苗在临床应用前需进行体内药代动力学试验,由于DNA疫苗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制品,故其药代动力学特性不同于通常的药物.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DNA疫苗药代动力学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本文就DNA疫苗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其研究方法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邵益斌 杨忠东 陈则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6): 259-262.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安全有效方法.本文从人二倍体细胞疫苗、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层析纯化狂犬病疫苗的临床研究角度,概述此类广泛应用的人用狂犬病疫苗的优缺点、国内外的发展过程和临床免疫效果,以及我国当前对氢氧化铝佐剂疫苗和无佐剂疫苗的临床研究热点.数据显示国产无佐剂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抗体阳转率与进口同类疫苗相近,这类疫苗预防狂犬病的免疫效果是有保证的.
  • 编译
  • 蒋丽明 叶琳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6): 263-26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论上口服霍乱减毒活疫苗优于死疫苗,减毒的霍乱弧菌经单剂口服接种即可在肠道定居并迅速产生免疫应答,无需再次接种.在霍乱流行区的部分人群中,由于先存抗体可抑制活菌在肠道定居,从而使疫苗免疫效果下降.目前,已开发了多种针对不同血清群的口服霍乱减毒活疫苗,在志愿者中已证明是安全有效的,疫苗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评估正在进行中.
  • 综述
  • 付译节 陈建平 杨莉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6): 267-27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吸虫病是一种防治难度极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其患病人数仅次于疟疾,是第二大热带寄生虫病.数十年来,血吸虫疫苗研究逐步从死疫苗、减毒活疫苗发展到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随着血吸虫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飞速发展,血吸虫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大部分蛋白组学研究基本完成,人们发现了一批新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血吸虫疫苗新近的研究进展,着重描述了tetraspanin为代表的膜蛋白疫苗.
  • 编译
  • 陈奕 许国章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6): 271-27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疫苗仍是预防传染病的无可争辩的武器.然而,疫苗供应有限,这就促使人们研究抗原减量的免疫接种程序.本文讨论了目前儿童免疫接种的现状、降低疫苗接种费用的方法及以现有疫苗挽救更多生命的潜能.
  • 综述
  • 凝血因子Ⅶ研究进展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6): 274-27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7.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体血浆凝血因子Ⅶ按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可分为两种:以酶原形式存在的因子(FⅦ)和以活化形式存在的因子(FⅦa).FⅦa作为凝血级联反应的起始酶,在正常生理性与治疗性止血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多种出、凝血疾病的发生和进程有关,因而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FⅦ的生物学功能以及重组活化FⅦ(rFⅦa)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