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4-12-10
  

  • 全选
    |
    论著
  • 程惠蓉 冯洁 陈锐钢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6): 241-245.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成人及青少年用吸附伤寒Vi多糖、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观察伤寒Vi多糖含量、白喉及破伤风效价.方法   按设计的配方,将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加入佐剂中吸附后,再加入伤寒Vi多糖,要求配制的吸附伤寒Vi多糖、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每人用剂量0.5ml伤寒Vi多糖含量≥30μg,白喉类毒素效价≥2IU,破伤风类毒素效价≥40IU.结果    三组配方试验样品每人用剂量0.5ml伤寒Vi多糖含量均低于30μg,白喉类毒素效价3.127IU~5.911IU,破伤风类毒素效价7.784IU~23.976IU.除白喉类毒素效价达到要求外,伤寒Vi多糖含量及破伤风类毒素效价未达到要求.结论   初探试验表明,试验的联合疫苗存在抗原干扰,伤寒Vi多糖含量及破伤风类毒素效价下降.
  • 马相虎 程惠蓉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6): 246-249.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验证WHO推荐的Stainer培养基与切向流过滤(TFF)系统能否制备符合我国现行规程要求的精制白喉类毒素.方法   用PW8菌株、Stainer培养基进行了三批白喉杆菌产毒培养,用TFF微孔过滤和超滤系统分别进行了澄清与浓缩.毒素经甲醛脱毒后,用TFF超滤系统对类毒素进行了超滤精制,得到三批精制白喉类毒素,按我国现行规程主要技术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   产毒效价分别为180Lf/ml、210Lf/ml和155Lf/ml.精制类毒素纯度分别为1900Lf/mgPN、1860Lf/mgPN、1760Lf/mgPN.毒性试验和毒性逆转试验全部合格.结论   应用Stainer培养基与TFF系统可获得符合我国现行规程要求的精制白喉类毒素.
  • 综述
  • 马淑霞 李金梁 谷鸿喜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6): 250-25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疹病毒是一种重要的胎儿致畸病毒,采取疫苗接种的方法可预防风疹及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生.
     
  • 刘晓 熊新宇 陈元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6): 254-25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轮状病毒(RV)是人类婴幼儿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人类花了近三十年时间研制RV疫苗,取得了许多进展;但至今仍未获得理想的结果.近年对RV抗原表位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结果表明,这类疫苗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编译
  • 王剑虹 江丽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6): 258-261.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加速研制安全有效的SARS疫苗的步伐是当今世界公共卫生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CoV)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加速研制SARS疫苗的方案作了综述.
     
  • 童一民 潘欣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6): 261-26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人副流感病毒(hPIV)是引起儿童和高危成人下呼吸道疾病(LRTI)的主要病原体.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尚未获得可以应用的疫苗.最近研制的基因工程减毒活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评估.重组技术可以根据临床数据对疫苗进行调整,从而加速这些重要呼吸道病原体疫苗的研制.
     
  • 刘胜牙 徐葛林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6): 264-26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卫生组织(WHO)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于1976年通过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建议,并于1978年和1981年进行了修订.在临床研究中,疫苗的有效率至少达90%,证明其在疫苗接种计划中高度有效.然而,不能在幼婴中诱生保护性应答或免疫记忆制约了其在英国婴儿免疫接种计划中的应用.随着b型流感杆菌(Hib)结合疫苗的成功引入,C群脑膜炎球菌(MenC)荚膜多糖结合疫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临床对照试验已证实它们在所有年龄组中均可诱生针对MenC多糖的保护性水平的抗体,并且作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能诱导免疫记忆和抗荚膜抗体的亲和力成熟.英国引入MenC结合疫苗后,证实该疫苗可提供保护性免疫.WHO已经制定了有关这些新疫苗生产和检定的建议.
  • 刘志文 董关木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6): 268-27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产到最终应用,疫苗必须经过一个严格的受控过程.在此过程中的任何疏忽很可能会使疫苗效力严重受损,从而使疫苗的保护力下降或完全丧失.
     
  • 刘建生 马进 马绍辉 侯宗柳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6): 271-27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概述了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重点阐述了口服、鼻腔、经皮、胶囊化技术等各种药物给予途径及相关生物技术,从技术进步及研究策略角度探讨了给药系统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