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4-10-10
  

  • 全选
    |
    综述
  • 朱珊丽 张丽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5): 193-19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样颗粒为一不含病毒核酸的空壳结构,与天然的病毒颗粒结构相似,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和生物学活性,它在病毒感染的防治和血清学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编译
  • 严有望 李少安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5): 196-20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循环和引起脊髓灰质炎爆发的情况,循环VDPV(cVDPV)出现和传播的危险因素,cVDPV分离株的特性及实验室监测,cVDPV对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的影响.
     
  • 何春艳 周琳婷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5): 200-20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料表明健康人群全程初免甲型肝炎(HA)疫苗后,保护性抗体水平可持续10年以上,潜在的免疫记忆可提供比抗HA病毒(HAV)抗体持续时间更长的保护力.专家得出结论,没有证据表明,健康人群全程初免后,还需要加强接种HA疫苗.但是加强接种能否在特殊的病人群体中被省略还需要进-步调查.
     
  • 肖詹蓉 刘保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5): 204-20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百日咳疫苗的效力、安全性及免疫策略.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监测证明百日咳疫苗能够有效预防严重百日咳,但不能阻断百日咳杆菌的传播.用反应原性低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对青少年、成人实施免疫接种,是控制百日咳流行乃至消灭百日咳杆菌传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5): 207-211.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卡介苗(BCG)的背景资料、免疫效果、不良反应、接种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该疫苗的意见.
     
  • 姚越 朱为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5): 212-21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全球b型流感杆菌结合疫苗(Hib)的接种现状,说明了全球实施Hib疫苗免疫接种程序的必要性.
     
  • 何平 刘晶星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5): 213-21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菌影系统是一种新的疫苗传递系统,具有内在佐剂性.菌影是一种无生命的革兰阴性菌包膜,无胞质内容物,但保持了细胞形态和天然表面抗原结构,包括生物粘附特性.用PhiX 174蛋白E裂解革兰阴性菌能获得菌影.菌影制剂的内在佐剂性能增强抗包膜结合抗原的免疫应答,包括T细胞活化和粘膜免疫.由于在E介导的裂解之前,天然和外源性抗原能在菌影包膜复合物上表达,因此多种来源的抗原可同时递呈给免疫系统.而且,扩展的菌影系统为将DNA编码的抗原特异性导向抗原递呈细胞提供了技术平台.菌影系统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具有发展潜力,且安全、价廉,特别适用于联合疫苗.
  • 李平忠 郭宏雄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5): 218-22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NA疫苗的效力一直是免疫学家想要解决的问题,诱导细胞凋亡可以增强DNA疫苗的免疫原性,而抑制细胞凋亡则可以改进DNA疫苗的功能,此外,分子佐剂和细胞因子也可以增强对接种物的免疫应答.
     
  • 综述
  • 宋礼华 裴明军 桂向东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5): 220-22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yanovirin-N是新发现的一种能够有效抑制HIV感染的天然蛋白,由蓝细菌Nostoc ellipsosporum合成分泌.本文综述了Cyanovirin-N的发现、结构特点、抑制HIV的分子机理以及应用前景.
     
  • 编译
  • 袁进 谭昌耀 何太平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27(5): 224-22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4.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组因子Ⅶ和Ⅸ制品具有确定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记录.然而,对病毒传播可能性的担忧促使人们研制不添加任何人源或动物性蛋白的重组制品.目前上市的第二代重组因子Ⅷ浓制剂是2000年批准的.两种新的第三代制品正处于研制和临床试验中,它们在制备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人或动物来源的物质.另一种外源因子替代法是基因治疗,血友病的基因治疗正处于临床研究中.基因治疗涉及外源因子Ⅶ或Ⅸ基因的稳定插入和蛋白的长期表达和分泌.迄今为止所用的方法都是基于逆转录病毒、腺病毒和腺病毒相关病毒载体以及非病毒载体的电穿孔技术.三项基因治疗Ⅰ期临床试验已于2002年结束,还有一项以上的试验仍在进行中.本文对近期用于血友病治疗的第三代重组制品和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作一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