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2-10
  

  • 全选
    |
    编译
  • 陶玉珍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2, 25(1): 1-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2.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设计出代表麻疹病毒(MV)糖蛋白表位的合成肽,以诱生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那些可逃避被动获得的抗全病毒抗体识别的肽,有可能用作“前疫苗”的成分,该疫苗可用于儿童期早期而不必顾及存留的母体抗体。与重组蛋白疫苗不同,表位疫苗可以设计使之适合于随后用常规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合成肽可能只诱生短期免疫,但它们能封闭幼婴中的麻疹易感豁口直至9~15月龄可接种常规减毒活疫苗为止。
  • 沈谊清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2, 25(1): 4-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2.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水痘疫苗使用6年的情况。对原发性、继发性免疫失败、免疫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估及病毒减毒机理等问题作了阐述。
  • 刘启良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2, 25(1): 6-9.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2.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呼吸道直接接种减毒活疫苗较之亚单位或裂解灭活疫苗能提供更有效的抗流感免疫力。近年累积的证据显示,与流感预防及恢复有关的免疫应答最好由自然感染诱导。当两种以上病毒感染单个细胞时容易发生流感病毒基因重配,从而已作为迅速产生减毒疫苗的方法。用经过详细检测显示完全减毒的供体株与当年流行株共同感染细胞,可产生具有所需的无毒力性但含有流行株表面抗原的重配体。多年来美国和俄罗斯的临床试验充分显示,由甲、乙型流感病毒冷适应变异株制备的重配体在成人和儿童中耐受性好且高度有效。
  • 李平忠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2, 25(1): 10-1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2.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0年来,脊髓灰质炎免疫接种主要依赖于口服减毒活疫苗(OPV)。在OPV成功控制了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的国家,发生于疫苗接种者或其接触者的脊髓灰质炎病例以及由疫苗相关毒株引起的病例罕见。多年积累的资料表明,灭活疫苗(IPV)也能控制脊髓灰质炎,而且,没有与这种疫苗使用有关的危险性。本文还叙述了发达国家改变疫苗策略的原因以及全球脊髓灰质炎免疫接种状况,并对未来的一些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评论。
  • 王真行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2, 25(1): 13-1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2.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霍乱疫苗的种类、免疫效果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该疫苗的意见。
  • 陈敏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2, 25(1): 16-17.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2.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伤寒多糖结合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及应用前景。
  • 姜莉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2, 25(1): 18-21.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2.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FDA及相关机构关于DNA疫苗临床前研究和发展的政策,以及有关DNA疫苗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近期结果。
  • 张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2, 25(1): 21-2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2.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NA疫苗诱导免疫应答的效力较低,尤其在大动物和人类中,从而妨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尽管在加强DNA疫苗送递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还是只有少数的抗原能用于DNA疫苗接种后的免疫诱导。因此,目前两种策略已用于增强或调节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1)在DNA疫苗中加入细胞因子的编码质粒;(2)通过遗传学方法,将抗原与结合细胞表面受体的分子融合,使DNA疫苗编码的抗原得以定向。本文就这两个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可能的机理进行综述。
  • 徐冰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2, 25(1): 24-2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2.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的儿童免疫计划要求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内作多次注射。口服或鼻内疫苗接种无需针头并能在接种部位诱导免疫力。然而,蛋白质抗原如此接种免疫原性弱,并能诱发耐受。增强对蛋白质或多糖抗原免疫应答的新方法为有效粘膜疫苗的设计展示了新的可能性。本文讨论了粘膜疫苗开发的免疫学原理,综述了免疫调节分子和送递系统在选择性增强粘膜表面保护性免疫应答方面的应用。
  • 史久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2, 25(1): 28-32.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2.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治疗性单克隆抗体(mAb)的现状和前景。鼠源性mAb由于可引起免疫反应而削弱其疗效,因而逐渐被人源化mAb所取代。但是,人源化过程繁复且费用昂贵,从而出现全人mAb取代人源化mAb的趋势。本文介绍了两种生产全人mAb的主要方法——噬菌体显示技术和转基因小鼠,并比较了两者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