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1-12-10
  

  • 全选
    |
    编译
  • 陈敏 史久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1, 24(6): 241-24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1.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疫苗预防的死亡、残疾和疾病超过任何其他医学发现或干预.近来免疫学和基因组学的重大发展为许多新型预防和治疗性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希望,这些新疫苗不仅能预防传染病,而且亦能用于治疗如变态反应、自身免疫病和癌症等疾病.然而,多种反对疫苗的社会倾向使这些有希望的前景变得暗淡,这些倾向包括认为疫苗不安全或甚至不需要的观念的传播、对销售价格的政治压力及免疫接种"受害者"提起的要求超额赔偿的诉讼使疫苗研究、开发、生产和检定费用加速上升.疫苗问题的负面媒体报道对免疫接种的可接受性产生不利影响.虽然存在这些负面倾向,但疫苗应该具有光明的未来,因为人们日益认识到,预防不仅优于治疗,而且亦具有更好的费用效益.对人群微生物传播动力学的较好了解正使全球免疫接种实施更趋合理,从而能在全球消灭多种病原体.正在考虑通过联合疫苗的研制和非侵入性接种技术的引入来更好的应用疫苗.
  • 徐冰 史久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1, 24(6): 243-24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1.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疹减毒活疫苗的应用已明显改变了风疹的流行病学.然而,全球仅半数国家实施风疹疫苗接种.人们赞成将风疹疫苗与一切控制麻疹运动中的麻疹疫苗联合应用.本文讨论了一些仅需少量额外开支即能消灭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策略.
  • 王剑虹 江丽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1, 24(6): 246-249.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1.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仍在全球广为传播,艾滋病在非洲国家系造成死亡的首位原因,在世界范围内属人类第四位死因.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未来10年间,每天有16000例新HIV感染者,将有1亿人被感染.控制HIV流行的最佳策略仍是开发有效的预防性疫苗,然而开发这样的疫苗仍是工业界和科学界的一大难题.
  • 田博 巩志立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1, 24(6): 249-251.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1.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度流行区,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关的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是最严重的人类健康问题.目前控制慢性肝炎的治疗方法如α干扰素(IFN-α)及lamivudine的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疫苗接种将成为低成本、高效益的治疗方法.选择性HBV包膜或核壳疫苗在T、B细胞应答缺陷的HBV携带者中是否具有诱导或扩大T、B细胞应答的免疫原性,目前正在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进行研究.
  • 陈洪 刘晶星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1, 24(6): 252-254.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1.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幽门螺杆菌(Hp)疫苗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抗Hp免疫依靠CD4+辅助T细胞而不是抗体;免疫程序的改进可以提高免疫效果;应用活载体可以获得有效的抗Hp免疫;发现一株适合人体实验性感染的Hp.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疫苗的保护作用不完全,无有效的粘膜佐剂以及免疫后胃炎.值得注意的是商业性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 综述
  • 陆晓芳 钱锋 潘卫庆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1, 24(6): 254-258.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1.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hoP/phoQ为沙门菌的双成分调节子,phoQ可感受巨噬细胞中一些因子的改变,显示组氨酸激酶活性,使phoP氨基端特定的残基磷酸化,磷酸化后的phoP结合于特定的启动子,诱导或抑制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受phoP/phoQ激活的pagC基因的启动子ppagC能有效地驱动外源基因在鼠伤寒杆菌中的表达,激发宿主抗该外源蛋白的抗体.使用ppagC可克服在减毒沙门菌中因外源基因的组成性表达而带来的低表达和表达质粒不稳定的问题.因此,ppagC在以减毒沙门菌为载体的疫苗研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编译
  • 闭兰 张爱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1, 24(6): 258-261.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1.06.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部分传染因子局限于粘膜表面,而它们穿透粘膜的步骤是构成感染过程的关键.所以预防接种后需要诱导系统和粘膜水平的有效免疫应答,这对于防止感染极其重要.但这一目的只有当疫苗通过粘膜途径接种才能达到.然而通过粘膜途径接种的可溶性抗原往往免疫原性很弱,目前在所有能刺激有效粘膜免疫应答的手段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能是采用细菌载体传递疫苗抗原.本文将讨论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细菌载体系统的潜力及局限性.
  • 刘庆良 史久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1, 24(6): 261-266.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1.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疫苗的设计和能否获得批准取决于对保护性抗原的选择并证明其效力.免疫效力则与免疫应答的测定相关.虽然粘膜和细胞免疫应答对某些疫苗诱导的保护力很重要,但现有疫苗能否获准仍主要视其诱导血清抗体的效力而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抗体达到一定水平则认为具有保护作用.然而免疫系统庞大而丰富,对疫苗的不同类型的应答协同发挥着作用.
  • 综述
  • 李秀玲 倪道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1, 24(6): 266-270.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673-4211.2001.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抗动物抗体(HAAA)可对免疫学测定产生干扰,最常见的HAAA是人抗鼠抗体.常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或使用人源化、聚乙二醇化抗体或Fab片段,来避免HAAA的产生.HAAA可采用一些免疫学方法等进行检测,但这些方法之间缺乏可比性.本文对HAAA的产生、类型、对免疫学测定的干扰范围和意义作一综述.